「股神」畢菲特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所有蛋放進一個籃子,然後金睛火眼睇實這個籃。「指數基金之父」John Bogle認為投資者應考慮的第一件事至第五件事,都應該是怎樣分散投資。兩位皆是投資界泰山北斗,竟見南轅北轍。應否分散投資是一個重要決定,投資者應在不同環境下不時檢視這決定。


畢菲特的邏輯頗合理,投資者對自己的決定欠缺把握的話,便不要行動,既然有把握,就不妨看準出擊,集中火力賺到盡。Bogle認為投資者永遠不能戰勝市場,因為市場已反映了影響股價的所有資訊,投資者的所謂猛料其實不猛,既然戰不勝市場不如買市場。面對難題,一個馬虎處理方法是不理大師的兩個極端,中間落墨。我的看法是,最後決定可能是中間落墨,但投資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分散投資的決定維繫着兩個問題:一、投資者對股票價值的計算有多少把握?二、股票價值和股價之間可能有距離,投資者對股價在特定時間內調整至價值的水平,有多大信心? 先談價值,價值是你認為一件資產值幾多錢。當然「你認為」是不足夠。判斷價值是主觀行為,三幾個朋友的觀點不可信,因為朋友容易互相影響。判斷價值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要承認自己的判斷未必準確,選美會不是選自己認為最靚的參賽者,而是選自己認為大部分人認為最靚的參賽者。又要主觀,又要判斷,計算價值不是易事。計算價值是各師各法,但有一些共通點,即是計算價值過程中總有客觀成分。投資者的策略是買防守性強的高息股,例如公用股和房託股,因為盈利可預測性高,派息政策清晰,價值計算有根有據,不同投資者計算得出的價值,出入不大。投資者對價值計算有把握,我認為不用分散投資,買房託只買一隻領匯。


相反,投資者的策略是買高增長科技股,價值計算依賴投資者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不同投資者計算出的價值,差別可以很大。例如騰訊,它已經是科技股之中的龍頭,然而分析員對騰訊估值分歧可以很大。即是說,投資者很難對這些股票的價值有把握,所謂把握,只是主觀的猜測。我認為投資者買意見分歧大的股票,應該分散,愈散愈好,例如買科技股就買多隻不同類型的科技股。價值計算之外,要計算時間。例如投資者計算出港交所值二百元,現價是一百二十元,因此抵買,但要注意的關鍵是幾時會由一百二十元升至二百元。一件實質值二百元的資產今日一百二十元可買到,市場一定存在謬誤,什麼事情會令這些謬誤消失?這些謬誤什麼時候會消失,令資產價格由一百二十元升至二百元?這是關鍵所在。投資者容易跌入價值陷阱,價值計算看似無誤,但價格長時間拒絕與價值接軌。例如小型地產股,以資產淨值計算,價值可能是股價的幾倍。投資者再三檢視計算方法,用的數據全是市價再加最保守的折讓,應該無花無假。純數字計算,價值是沒錯,但小型地產股永遠抵買,股價永遠低於價值,是價值陷阱的溫床。股價和價值之間有距離,令股價和價值接軌,通常要有「催化劑」,投資者對「催化劑」沒有把握,例如只知道有一件事可能會發生,但不知道是幾時,我認為投資者應該分散投資,因為這些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可能永不發生,或發生的時候投資者已等不及離開了。價值和時間兩者之間,我認為時間更重要,投資必須重視時間元素。想深一層,計算出港交所值二百元,而港交所股價不能在一段合理時間內(例如一兩年)升至二百元,這個價值計算根本是錯,雖然投資者大都不肯承認,他們認為自己是對,全世界是錯。我的經驗是,投資者選擇不分散投資的理據通常跟價值和時間無關,主要牽涉對自己有不應有的自信或代表一個「懶」字。假如投資者願意承認,計算價值和預測「催化劑」出現的時間是自己應付不到的難事,投資策略只得一個:多蛋多籃。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