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在眾經濟學派中,本屬末流。近年投資界對其關注日增,除歸功於學者努力不懈,以研究增強說服力外,理論漸變得實用,更是主因。

此門學問,建基於人非理性,與傳統經濟學不符。例如畀廿蚊你,叫你行九條街,你制唔制?大部分人,會謂「過主」。但同一班人,購物時卻肯為廿元折扣,來回行足十八條街。傳統一派觀點,是銀紙無識認,一蚊就是一蚊,不應因為表面條款鋪陳不同,而作不同決定。惟現世中,似乎行為金融一派正確,人確是非理性。

立論需時,所以起初大量實驗,都是圍繞不同形式的非理性謬誤。但告訴人們:「老兄,你真不理性!」效果其實與跟醉酒漢說:「你好似飲大咗喎!」一樣,只會答曰:「我無醉!行條直線過你睇!」連隨再乾兩杯。試圖透過實驗結果,改變人們思考模式,進化至更理性,實緣木求魚。後來,行為金融學者,決定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人總是喜歡安於現狀,不用思考,可善用這些特性,加強投資紀律。

人類多非理性行為

正如十錯八九的交易系統,可以視為「明燈」,倒過來用,是無價之寶。同理,人類行為,不可理喻,但如將不理性力量,用於正途,會否有驚喜?學者小試牛刀之作,是器官捐贈。多數國家,不論文化、宗教、教育,只有約兩成人,願意遺愛人間。透過一個小竅門,學者就在實驗地區,將願意率提高到八成。原來歐美國家,慣常做法是申請車牌時,話你知:想捐贈器官,就填表申請。小小改變,只是轉為:如果不想捐,請填表取消。改變很容易?原因是「改變真困難」。人們喜歡安於現狀,最好不用思考、做決定,也就不用後悔、怪責自己。如理解不到事情重要性,別人代為決定,無任歡迎。留意,起碼有兩成人,對此極為留意,表明不願捐贈,所以真覺重要時,絕不會怕麻煩。

怕麻煩不想改變

推而廣之,用途多多。例如鬼佬公司,很多是以自家股份,放入員工退休帳戶,作為積金。但全部退休金,都是自己公司股票,風險太高,應該予以分散。又是老問題,預設是收股票,賣股轉其他資產,出入要搞手續,一嫌煩,自然懶,按兵不動。用回舊招,將預設變成一收股就套現,然後分散落股債組合,如果想坐公司股票,停止分散,先去填文件。除了部分死心眼的忠貞分子,其他人的組合,都妥善分散。

個人操作上,也可以照辦煮碗。譬如明知投機倉位要止蝕,但又怕痕又怕痛,講多一萬次,睇一百本交易書刊,都是無用,一樣不斬。解決方法,就係趁自己尚有理智,搵個經紀朋友開戶,一早講明,凡入市開倉,不論老幼良賤,跌一成半即斬,不可更改,直至閉戶為止。礙於情面,摺埋個倉又有手續,最多是忍手不炒,很難反口認衰仔。

善用自身不理性,反而可能比強迫自己理性,更易建功。

arrow
arrow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