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傑的折光畫,在佳士得拍賣要四十三萬元一幅;LV請他做展覽,作品《探索之旅》亦有人出價百萬美元收藏。

「畫折光畫是出於好奇,我在黑房沖照片,發現黑白相紙竟會有顏色,於是利用稀釋顯影液繪畫。」換了其他人,可能將相紙丟掉,但林文傑卻將它變成成就。

智商二百的他,讀數理出身,人生路比別人行得快。十六歲入大學,二十四歲已成為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後因發明預防「再發性白內障」的藥物將公司上市,四十二歲已搵夠錢,退休唔使做。

「退休不代表不做事,而是可以做喜歡的事。」對他來說,藝術與科研都是過癮玩意,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八八年開始研究口服疫苗,二千年成功用於豬身上治療腸胃炎,被《時代》雜誌選為廿一世紀十大發明之一。「當初只是忽發奇想,諗吓疫苗可否放入粟米畀豬食,點知得咗!」

好奇心加恒心,是林文傑的成功方程式,他希望灌輸給年輕人,故去年應浸大邀請,做創意研究院教授。「好奇心可以培養,做人要經常問『點解』,還要掉晒前人的研究和理論,加些創意,就會成功。」

折光畫是林文傑於一九八○年發明,他用不同濃淡度的顯影藥水在黑白相紙上繪畫,再配上不同強度的光效,畫出圖案,將科學與藝術結合。

六十四歲的林文傑,好奇心依然不減,上月他應老友陳志雲邀請,擔任國際中華小姐評判,「反正未去過選美會,當見識吓,睇吓有冇造馬都好;去到才發現,好多佳麗都矮得得,又醜樣,最靚是胡杏兒(評判之一),哈哈……」

林文傑很率真,把口經常快過個腦,但說起話來個腦又可以同時思考三、四件事,例如跟記者在辦公室談着童年往事,突然想起某些畫作,他便頭也不回起身到會議室找給記者看。兩小時的訪問,記者要像麻鷹捉雞仔般捉着他,但談不上兩句,他又自動轉話題,思想像彈珠一樣,隨意躍動。

林文傑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韋素(中)及楊振寧(右)亦師亦友,去年三人一起出席浸大講座,討論如何培育創意。

劏金魚

這種「坐唔定」的基因,由細到大都潛伏在林文傑體內。他父母是潮州人,在他四個月大時偷渡來港,父親在上環經營表行撐起整頭家,目不識丁的母親則負責照顧六個仔女,林文傑排行第二。

小時候的林文傑已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家裏懸掛的字畫,經常被他畫龍點睛,四、五歲人仔,更解剖玩具車和金魚。「我想知玩具車點解會郁,拆解後就知原來是上鏈。金魚識游水,又是否上鏈呢?於是劏開金魚個肚睇吓,但一劏就死了。」

這些好奇與創意,在母親眼中卻是曳的表現。當年林母不知道有幼稚園,於是安排四歲大的林文傑入小學讀書,十歲就到慈幼學校寄宿,希望學校能教好這個頑皮仔。

普通小朋友聽到「寄宿」,或已哭得呼天搶地,但林文傑卻很享受:「不用留在家仲好,學校大把課外活動玩,乒乓球、足球、口琴、結他,數之不盡;亦好彩無讀幼稚園,早兩年畢業,不用浪費時間。」

林文傑的人緣十分好,連前美國總統布殊都是他的好友,八八年獲布殊委任為人文及藝術界總統委員會成員。

arrow
arrow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