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槓桿投資 勝胡亂買二三線股

風險與回報,從來難以取捨。人多眼角甚高,目標回報雙位數,可以選擇的資產界別,買少見少,只有股票、新興市場債、私募基金幾瓣。長線回報夠勁,又嫌短線波幅難捱。問道於人,西裝骨骨嘅銀行專員,會話你知:買股債混合基金啦,風險低好多。「係喎係喎!」之後,會發現波動性是減了一截,可是回報亦然,比齋買股打了折扣。目標未達,反而back to square one.

基金經理都是人,自然也會遇上同樣問題,不同之處,是會度條橋破咗佢。Ray Dalio就做到。他是何許人?請看google余大千的專欄,不再細表。雖然他操盤能力高強,但開設家族傳承基金時,也是陷於困難。自己並非不死身,始終有日要停手,假手於人甚難,子孫又可能好似股神啲仔,情願耕田玩音樂,都唔入行;又或者肯學,但最後一鑊泡,所以遺產基金,都是要以無人駕駛的方式為上,以免富不過三代。回報最好跟到股市,但全部買股風險太高,如大蕭條便齊齊乞米;混入穩陣資產,增長不足,長線又死。

胡亂博二三線股,可能買中近日停牌的博士蛙,隨時血本無歸。

借錢買低風險產品

左度右度,度到好橋:「奪命金」有教,「槓桿槓桿再槓桿!」無咁誇張,但Dalio先跳出框框,破除保守倉位絕不可槓桿的迷思,再砌組合。當借錢買低風險、低回報資產,如國債、TIPS,這些倉位的回報,可以上升到媲美股票。由於群星拱照,大家都有相若回報,股票自然不用買太多。股票佔比下降,如果場地不利股票,也無咁傷。單以逐項資產計,每件的風險當然同時提升,但因為它們相關性不一,撈埋一碟後,走向並非一致,整體風險其實下降,可以少成一半。

Dalio用此構想,狂back-test到一九二五年,看來逢關過關,最終舉家入場實行。第一次真正考驗,是金融海嘯。由○七年高位到二○一○年四月,賺到18.6%,跑贏齋股四成,無人駕駛,算過到骨。

或曰:「我得十萬廿萬博發達,無億億聲遺產,唔好走嚟煩我啦!」齋炒人士,也可從中得到啟發。很多人認為,槓桿危險,又想有幾成回報,便惟有刻意求冷,找細股來大注買。雖然實錢入貨,不會被斬,但細股自身風險高,說白了,每隻利郎(1234)背後,都有一隻博士蛙(1698)。事前難辨,一出事便笠實,全軍盡墨。就算分散買,都有機會當大市轉差,而好難走甩。

無心水可買細期

諗深一層,其實炒細股,如果沒有甚麼獨到的研究,都是隨水飄流,偶爾與大市脫軌,時間有限。那樣倒不如槓桿買指數,追及細股回報。當然不是叫你五萬銀本,便整張大期,但是1.5至2倍,例如有十萬本做一張小期,可以考慮。如果急跌一千點,倉位輸一成;買細股兩吓已不見了。好處除了減少個股意外,還可以騰出不少時間,全副心神觀察場地變化。橫豎當地質轉壞,買個股都難以獨善其身,倒不如用流通性最高的工具操作,起碼出入自如。

arrow
arrow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