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指內地業務發展策略失誤,中期純利倒退35%,股價跌三成,引至零售股全面下跌,有傳媒把過去一直受投資者熱捧的內需股改稱為「內衰股」。忽然間,內地市場由金礦變成負資產,分析員指內地零售冷風將持續一段時間,因為內地經濟增長放慢和通脹高企。
年初我在本欄寫了一篇關於包浩斯的文章,標題是《迷失中國》,文章刊出後,有朋友以為我跟包浩斯主席黃銳林很熟落,事實是我們從未接觸過。讀者讀我的文章以為黃銳林和我是熟朋友,我想原因我曾經也是黃銳林,他變了,我沒變,我指的變是對內地市場的看法。 05年包浩斯上市的時候,黃銳林公開指中國太大,以包浩斯的資源,無力應付,當時包浩斯業務只在香港和台灣。上市公司主席公開表示中國市場不是自己的一杯茶,是我首次聽到,感到非常震撼。上市公司主席講真話,道出在中國市場營商的實際困難情況,這是我不能說出來的心底話,我封黃銳林為偶像。自此我一直留意包浩斯,雖然它的爛牛仔褲和鐵鏈潮服離我很遠。
公司上市之後,主席開始改變,是很普遍的。最常見的改變是,出入地點由深圳福田變為灣仔福記,主席開始接觸另一個世界,一個叫「錢搵錢」的世界,而錢搵錢不是靠雙手,而是靠個腦和靠把口,自然要經常聯誼。主席赫然回首,過去辛苦揼石仔真戇居,上市後學曉錢搵錢,打開了一遍青葱新天地。公司上市後主席的另一改變是,對中國市場的看法。經營私人公司的時候,主席選擇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因為用自己錢,所以謹慎行事。上市後,主席遇到的新事物之一,是要跟基金經理見面,談公司前景,基金經理希望聽到動聽故事:今年賺一億,後年賺二億……基金經理日夜聽故事,主席談公司上下怎勤力一點,行多一步,這些細眉細眼細節沒法刺激基金經理的雄心,故事一定要夠大,並且要講得通。最講得通的故事是七百萬vs十三億:把一條有實戰往績的方程式進軍中國市場。這條數太容易計,況且這條數不需要是實數,把這個十三億中國夢掛在口邊已經足夠,足以令基金經理熱血沸騰。其實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掛內地頭,賣香港肉」,標籤自己為內地概念股,但盈利實際上大都是來自香港業務,總之拼命說一些投資者希望聽到的故事。
最近米蘭站被人批評,上市時聲稱集資主要用作投資內地業務,但上市後把集資得來的錢投資香港地產,我心底裡為米蘭站喝彩,手段是蠱惑一點,不過如果自己對內地市場欠把握,改投資香港地產可能是明智之舉。包浩斯上市後,黃銳林對中國市場的看法變了,近年包浩斯把中國市場包裝成公司業績增長的火車頭,投資者追捧包浩斯為內需股。黃銳林是真的改變對中國市場的看法,抑或是投其所好,為滿足投資者的期望,我相信是前者,因為是後者的話會採取「米蘭站」模式。
幾十歲人要學新招式真的很難,以我的公司為例,進軍內地市場之前,已建立了一套企業文化和系統,但這套文化和系統未必適用於內地。硬要闖進內地,一是把企業文化和系統連根拔起,一是自己呃自己。我選擇了逃避,縮回一個自己感安全的地方,做自己認為舒服的事,哪怕這不是持份者最想聽到的選擇。在《迷失中國》一文,結尾我這樣寫:「而我這曾經以黃銳林為偶像的小Fans,繼續默默不敢言的在企業文化和系統中跌跌碰碰,不停怪責自己,只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多加努力便會見到成績,而心底裏其實期望遇上一個黃銳林。」我仍未遇上另一個黃銳林,而我仍在逃避。每知道多一件關於在中國營商的事,我就會警惕自己,中國的事情太深奧了。我曾經以為自己好醒,卒之跌到焦頭爛額,今日雖有自知之明,但仍身處無法衝破困局的境界。在包浩斯和米蘭站之間,一定要我揀行一條路,我寧願做古惑仔。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