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留意幾隻美股,熟悉它們的股價表現,其中一間是花旗銀行(Citigroup),股票代號是單一個字C。八十年代大學畢業,當時夢寐以求的工作,是考入當時叫萬國寶通銀行的實習生計劃,我考不到。花旗的名字改過幾次,以我記得,由Citibank變Citicorp再變Citigroup,但行內人對花旗的稱呼多年不變,至今仍是Citi。花旗在八十年代是香港最當紅的外資銀行,它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在行內都首屈一指,最出名的銀行家是梁錦松,他以一個華人紅褲子身份在外資銀行晉升到最高位,是所有畢業生的崇拜對象。


我再沒留意花旗的股價,原因不單是花旗近年股價大跌,而是去年五月進行「合股」(Share Consolidation),十股合一股。我討厭合股,正如我永遠不會忘記關於電盈的幾組數字:電盈科網泡沫期間股價最高升至二十八元,曾經五合一,即最高股價是一百四十元,現在的股價是跟一百四十元最高股價比較。我認為合股是最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去到這地步,股票翻身無望,唯有玩花招。或者是無理據的偏見,或者是電盈遺留下來的陰影,有些股票合股後表現驕人,只是我遇不上。○七年花旗最高價是五十五美元,等於今日五百五十美元,花旗現價是三十美元,四年之內,花旗股價跌逾九成。去年五月,花旗進行十合一,一夜之間,股價由四美元變成四十美元,合股後第一日收市是四十四美元。花旗股價下跌不單發生在金融海嘯期間,海嘯過後,隨後幾個月股價也靜靜地、密密地跌了逾三成。我識人對花旗不離不棄,眼光光睇住股價崩潰再崩潰;也識人趁低吸納,撈底輸鑊甘。公司搞合股的最主要原因,是想脫離仙士股和毫子股行列,而最快捷方法是合股,十合一,一百合一,一夜之間變成蚊蚊聲股票。花旗合股的背景是,堂堂歷史悠久(今年花旗二百周年紀念)的跨國大銀行,股價只得三幾蚊,好肉酸,唔好聽。當然,管理層一定為合股辯護,提出冠冕堂皇的原因,例如有些大型基金的內部規定限制,不可以買股價低於某金額的股票,在美國,五美元之下股票被視為「仙股」,基金經理想買也不能買。另一個好聽的原因,是為投資者着想,合股後股價面值大了,可減少交易費用。


就算對股票認識不深的人都應該理解到,合股不代表股價真的升了,正如Pizza切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始終是同一個Pizza,面積沒變過。但世上真的有人會覺得合股是好事,股價金額大一點,公司立即有規模一點。想深一層,我對合股的負面看法未必是偏見,跟電盈陰影也無關係,我想到兩個跟投資心理有關的原因:一、股票股價低,投資者心理上是下跌空間有限,例如未合股前四美元的花旗,跌極都只可跌四美元,況且股價跌到零機會不大,所以買細價股跌極有個限度。投資者這種心理似是幼稚,但確實存在。花旗合股後由四十美元跌至三十美元,投資者沒有太大感覺,但其實跌了逾兩成。假如花旗不合股,在二、三美元水平可能有不少投資者會覺得便宜而購入。二○一○年花旗是全美國成交量最大的股票,這寶座在翌年已讓位,原因是合股後面值大了,少了短炒投資者。二、投資者的普遍感覺是「拆股」(Share Split)代表公司業績愈做愈好,股價愈升愈高,公司把股價拆細方便投資者買賣,因此拆股一定代表好事。相反,合股多數代表公司愈做愈差,股價下跌,公司被迫出動合股的虛招來製造吸引力,因此合股一定代表壞事。其實,第二個原因不是心理因素,而是有確切的事實根據。很多時候,投資者弄錯了因果關係,合股不是好事不是「因」,而是「果」,真正原因是公司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公司須進行合股,而導致公司合股的原因,十之八九不是好事。我不再留意花旗股價,因為我阻止不到自己跟五百五十美元的花旗比較,正如我忘不了一百四十元的電盈。這或許是偏見,或許是不能磨滅的烙印。

arrow
arrow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