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婦女抗拒做婦科檢查,特別是未有性生活的處女,怕冰冷的儀器撕破處女膜!然而當一般的超聲波掃描無法找出或確定病因時,經陰道進入的宮腔鏡檢查就有必要。數月前經血狂流的張女士,就放下刺破處女膜的擔憂接受了檢查,發現一個「○」期的子宮肌瘤──

經血量過多或不尋常經痛,有機會是患有子宮肌瘤。

極度普遍的子宮肌瘤,每四位女士便有一人患上,已屆四十歲、未婚仍是處子之身的張女士,未想過自己竟然是其中一分子。

「我是大約三個月前,發覺經血量突然好多,最多的一天單是在辦公室的八小時,就換了四、五條衞生巾,但仍然有滲漏,好不尷尬;而周期亦長了,平時只是五天,但那次卻整整八天都未完……我經期一向好有規律,肯定有不妥,於是立即見家庭醫生……」張女士說。

經初步了解及臨牀檢查後,未有特別發現,家庭醫生估計是荷爾蒙問題,給她處方了調經藥黃體素,張女士服後的下一個月經周期的確有改善。然而,當她停藥後又故態復萌,而這次流量更像江河決堤一樣。

「我又立即回去見醫生,她說本來可以繼續服藥,但擔心或有其他問題,認為應進一步檢查清楚,於是轉介我見婦產科醫生,給我照了超聲波……」她說。

有少女因經痛而入院,醫生為了找出病因,需要做婦科檢查。

小號儀器 發現端倪

其實一般的婦科檢查,醫生都會利用儀器檢查陰道,有時在陰道或子宮頸已發現病變,如有需要,可再利用宮腔鏡經陰道進入,檢查子宮內腔。然而,對於一些少女或未有性生活的婦女,大多對此有抗拒,一來擔心檢查儀器會弄破處女膜,二來由於緊張,亦會令陰道收緊,致儀器未能順利進入,有礙檢查。所以對於這一類婦女,醫生多會先從臨牀病徵着手或經腹部照盆腔超聲波。

張女士在盆腔超聲波中,初步發現子宮內有一個陰影,但到底是甚麼,就要再進一步檢查,該醫生於是再轉介她到養和婦產科見阮邦武醫生。張女士最終接受了宮腔鏡檢查,阮醫生特別採用較細小號的儀器,不會損害處女膜,結果發現她子宮腔內有一個約三厘米的子宮肌瘤,而慶幸的是這個肌瘤有大部分在宮腔內,屬「○」期的「子宮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 fibroid),相對生長在肌肉層或漿膜層的子宮肌瘤,容易處理得多。阮邦武醫生說,子宮肌瘤可以生長在子宮不同位置,在漿膜層的稱為「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 fibroid),即生長在子宮表層,往外向盆腔突出的肌瘤;在肌肉層的稱為「壁間肌瘤」(Intramural fibroid),生長在子宮壁內較深位置;而這種在黏膜下生長出來的肌瘤,突出在子宮腔內,影響宮腔,可算是最「不入肉」的一種。

阮邦武醫生說,有時盆腔超聲波未必能看清楚子宮變化,故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聰明子宮 收縮排瘤

「子宮黏膜下肌瘤簡單分為三類,第一為Type 0,即全個肌瘤在宮腔內,不會影響宮壁;Type 1是指肌瘤多過一半體積在宮腔內,即少過一半影響宮壁;Type 2即少於一半體積在宮腔內,大部分在肌肉層內,只是小部分突出來。最容易處理的,是全個或多過一半以上肌瘤在宮腔內,即Type 0和Type 1。」阮醫生解釋。

Type 0黏膜下子宮肌瘤長有根蒂,把肌瘤整個懸吊在宮腔內,所以又稱為「肌瘤性瘜肉」(fibroid polyp)。阮醫生指出,有部分「肌瘤性瘜肉」會被子宮排出,垂懸在宮頸口,甚至在陰道內,這類已被排出宮頸口的肌瘤在做簡單的婦科檢查時,會發現圓大的腫瘤在陰道上端,擋住子宮頸。

陰道超聲波下進一步檢查盆腔內是否有病變。

「患有黏膜下子宮肌瘤的婦女有兩個徵狀,第一是經期流量多,周期亦長;因經血多,有時會有血塊,有血塊子宮便會收縮將血塊排出來,引起痛楚。」阮醫生說。他解釋子宮是好聰明的,當有異物在裏面時,子宮便好想把它排出來,所以收縮,愈收縮就愈引起痛楚。

「有些病例是女士經血量多,就算服藥都無法減少流量,致出現持續性流血,經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黏膜下肌瘤。」阮醫生說。

第二個徵狀是影響受孕,因為肌瘤阻礙胚胎着牀。在不育女士當中,有小部分是因為患有子宮黏膜下肌瘤。

每個月的經期令婦女煩惱不已,如經期有異,更是患病徵兆。

簡單手術 處理小心

在各種肌瘤中,以突出在子宮腔內的黏膜下肌瘤相對最易處理,而突出部分愈多,即愈少部分在宮壁內處理愈簡單,在進行手術切除時,只需從陰道置入宮腔鏡及手術儀器,便可以進行切除,有別於其餘兩類需要在腹部開小孔進行微創切除手術。

「生長在肌肉層或漿膜層的,要透過腹腔鏡置入手術刀,切開子宮把肌瘤逐個剔除,然後縫合子宮;這類黏膜下肌瘤只需用宮腔鏡,在陰道進入經過子宮頸便可到達宮腔,肚皮毋須開小孔放手術儀器,故不會在表面留有傷口。如肌瘤細小,突出愈多部分在宮腔內,手術相對愈簡單。」阮醫生說。

他解釋,如較多在肌肉層的,手術時要切到較深位置,到底要切幾深,有時較難判斷,手術期間子宮會收縮,把肌肉層的肌瘤擠出宮腔,令醫生有切極不完的感覺,加上出血量多,血水和已切走的肌瘤碎塊會阻礙視線,增加手術難度。國際醫療數據顯示,約有百分之一至二機會在子宮腔內進行肌瘤切除時,刺穿子宮,故此手術雖然較簡單,亦需要經驗及小心處理。

另外此類手術時間不能過長,一般約半至一小時,因手術期間不停灌水入子宮腔內令子宮膨脹,部分會被身體吸收,吸得太多會有水中毒現象,故手術期間除了要監察出入水流外,亦要抓緊時間,如時間已過一小時仍未完成或病人已吸收一公升水便要考慮停止,寧可下次再做也不可令病人有危險。

宮腔鏡手術儀器經陰道進入,一般婦女毋須在腹部開小孔,不會有疤痕。

已切除了肌瘤的同一位置。

宮腔鏡內的黏膜下子宮肌瘤。

手術改善九成病徵

婦女如一次過順利完成切除手術,康復期比一般腹腔鏡微創手術更快,期間子宮會有輕微收縮,即有輕微痛楚,術後或需服非類固醇消炎藥一段時期,而首三星期陰道會有血水流出。大約經兩至三次經期,當內膜生長癒合後,婦女就可以正常懷孕。

「如肌瘤較深入肌層或手術時連同肌瘤切走的內膜範圍大,之後癒合需較長時間,亦有機會產生宮腔黏連,阻礙生育,如婦女計劃生育,可以再進行宮腔鏡手術清除黏連。」

在聽完阮醫生解釋後,因肌瘤引致大量經血長流的張女士,明白惟有切除才是治本之法,所以鼓起勇氣於上月接受宮腔鏡切除子宮肌瘤手術。

「手術後很快康復,血水都只是流了一段短時間,期間我沒有任何不適,只休息了一星期便上班。」張女士說。

如經血量突然變多,就有必要見婦科醫生檢查清楚。

阮邦武醫生說,切除宮腔內肌瘤手術,對改善徵狀有顯著效果,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小部分年紀較大又無打算再生育的婦女,如擔心手術後未能完全改善經血長流病徵,則可以連子宮內膜一併切除。

由於子宮肌瘤實在太普遍,一般在例行婦科檢查時發現,沒有引起病徵的可以不處理,但對於這類黏膜下肌瘤,阮醫生認為如發現後完全不理會,它有機會愈長愈大,而當肌瘤過大時,在細小扁平倒三角形狀的宮腔內(約長五厘米,最闊三厘米,高半厘米)進行手術難度增加,所以如發現這類肌瘤,就算沒有徵狀,都應考慮切除。

阮醫生又特別提醒婦女,如持續經血量多、在臨牀上又未能找出原因的,值得做婦科檢查,例如陰道檢查、陰道超聲波或宮腔鏡等。「特別設計的儀器,不一定會破壞處女膜。」阮醫生說。

a)璧間肌瘤(Intramural fibroid)

  • 在子宮肌肉層內
  • 屬最常見的子宮肌瘤
  • 如延伸到子宮寬韌帶,就是韌帶內子宮肌瘤 (intra-ligamentous fibroid)

b)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 fibroid)

  • 從肌肉層生長出來,往外向盆腔突出
  • 部分會生出蒂,稱為有蒂子宮肌瘤( pedunculated fibroid)
  • 肌瘤體積一般較大

c)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 fibroid)

  • 從肌肉層生長出來,往內向子宮腔突出
  • 部分會生出蒂,懸吊在宮腔內,形成肌瘤性瘜肉(fibroid polyp)
  • 有時會懸吊至子宮頸,甚至突出於子宮外
  • 屬較少見的一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