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流

金融奢侈品

2012年07月12日 ~~ 第1166期 香港《壹周刊》

關於泡沫,我跟大部分人一樣,通常是從倒後鏡看到,泡沫爆破後大大聲討論。預測泡沫的能力,我停留在小學階段,不過有一個泡沫連小學生也看得清楚,是奢侈品( Luxury goods)泡沫。奢侈品是幾萬元至幾十萬元的一個手袋、一隻錶、一樽紅酒,奢侈品的意思是非必須買,購買主要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品味。奢侈品泡沫的涵蓋面相當闊,包含多個謬誤,例如奢侈品生意只升不跌、內地人撐起奢侈品業、奢侈品股票估值高是正常等。

全球奢侈品銷售過去幾年年年升,基數已不小, 2011年升幅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20%, 2012年升幅估計約 10%,上升已成為奢侈品業的常態。奢侈品只升不跌是基於一個假設:奢侈品抗跌力強,因為顧客是富豪,經濟差也影響不到富豪的生活習慣,因此奢侈品可抵禦經濟周期。首先,奢侈品顧客不全是富豪,幾萬元一個的手袋,主要客源是 OL,米蘭站應運而生就是看準這一點。其次,富豪也有手緊時,經濟差影響不到的,是超超超級富豪,不過我的觀察,這類超超超級富豪很慳儉,不買奢侈品。
奢侈品業有一個龍頭,是擁有 LV、 Christian Dior、 Bulgari、 DFS等逾 60個品牌的 LVMH,市值約 600億歐羅,等於三間長實。 2003年沙士期間, LVMH市值蒸發了三分之二; 2008年至 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 LVMH市值不見了四分之三,而 LVMH的表現跟其他奢侈品公司相若。即是說,奢侈品抗跌能力不是如想像中這麼高,有事發生,奢侈品銷量跟其他東西齊齊跌,跌幅甚至比其他東西更大,奢侈品抗跌力高是幻覺。

實情是奢侈品業在金融海嘯期間受重創,不過經濟回升後,奢侈品銷量這四年不停升,而且升勢凌厲,產生奢侈品只升不跌的幻覺。眾所周知,這四年奢侈品銷量大升的原因,可用兩個字解釋:中國。
全世界奢侈品業聚焦內地,或準確一點,聚焦內地顧客。《金融時報》估計,內地遊客 2011年貢獻了歐洲奢侈品銷售額的一半,原因是內地徵收進口關稅,歐洲奢侈品價格比內地便宜三分之一。內地人對奢侈品的渴求,香港人很清楚。內地經濟如停不下來的火車頭,內地人對奢侈品需求愈來愈大?我不信。
內地經濟不可能像火車頭一直向前衝,今年和未來的增長已成疑,內地經濟放緩肉眼可見到,我認為奢侈品不堪一擊。顧名思義,奢侈品是奢侈,有事發生,第一件省卻的是奢侈品。我不看好奢侈品在內地的繁華景象,另一原因是奢侈品是貪腐的主要貨幣。政府官員戴幾萬元手錶和喝幾萬元紅酒,不可能是用自己錢去享受人生,這種貪腐帶動消費的基礎不穩定,奢侈品公司欠缺掌握(難道同流合污?),只能聽天由命。

假如我的生意依靠一個國家的人民無止境腐敗下去,我會睡不着。
市場估計,內地奢侈品銷售額過去三年平均每年上升三成,即是翻了一倍多,預計今明兩年繼續以雙位數字上升。奢侈品的故事依靠內地經濟持續繁榮和貪腐不斷惡化,這是泡沫,連我也看得出來。
這幾年多間奢侈品公司在香港上市,理由很簡單,香港接近內地市場。泡沫形成的經典現象,是 IPO和併購數目急升。奢侈品股票的估值在歡呼聲中上升,股民見到廣東道人頭湧湧,便作出奢侈品股票一定好的推論。估值高的股票最大問題,是沒有犯錯的空間,投資者願意付這麼高估值,故事必須完美。稍有差池,奢侈品股跌幅可以很驚人,因為投資者不習慣奢侈品股的不完美。
奢侈品品牌大都擁有幾十年歷史,大部分是家族擁有,它們紛紛上市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例如 Prada、 Burberry等都是在過去幾年上市。對於奢侈品管理層,管理上市公司是新鮮事;對於投資者,對奢侈品股的期望也是在學習階段。什麼因素令這個行業起和跌,管理層和投資者需要一段適應時期。在這段時期,投資者投射不切實際的期望,我認為風險太高。我甚至作出大膽預測,在不久將來,香港人會奪回廣東道。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