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富士康特別難下筆,這段時間心情又亂又沉重,因為我公司在廣東省聘用近五千名員工。自富士康事件被傳媒廣泛報導,我不停思考從這事件中得到什麼啟示,及對我公司有什麼影響。這不是紙上談兵,是關乎五千個家庭確確實實的前途。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要管理八十萬人,只能採用最規範的方法,反而我覺得它似是「壓力煲」。富士康或多或少要為自殺悲劇負上責任,問題應該出自廠房內有游泳池,但無人有心情游水。硬件有,因此蘋果等客戶覺得富士康沒問題,那麼問題應該出在軟件——不能輕易量度的心靈管理。這方面我欠缺評論資格,我管五千人已醜態百出,人家要管理的是八十萬人!
我比較有興趣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的經濟布局。幾年前我到印度IT重鎮Bangalore參觀,市區內四處都是簇新的智能大廈,但不遠處便是貧民區。我問印度朋友怎解釋這現象,他一語道破,Bangalore整個IT工業聘用三幾百萬人,印度欠缺如中國的龐大製造業,政府對低下層脫貧束手無策。
過去二十年,我認為中國最偉大的經濟工程是把以億計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過程和平有序,古今中外皆未見。這項人口轉移工程的主角,是珠三角的製造業,只有製造業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吸納大量非專業的勞動人口。在中國經濟起飛過程中,城市化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珠三角製造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日回看,珠三角經濟政策果真英明︰一方面確保城市化平穩發展,製造業出口亦可為國家創匯,而另一方面為數以億計沒接受專業訓練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當中甚至有人成功走出重圍,創業興家。發展製造業一舉幾得,符合中國多方面實際需要,相反印度發展IT不錯為國家帶來榮耀,但城市化發展仍然落後。
有一問題大家想一想,在中國政府眼中,製造業是否已完成任務?即是說,中國是否已富裕起來,不須依賴低增值的製造業,中國是時候轉移去發展IT或其他高增值工業?我的想法是現在並非適當時候,即使是,政府也會採取最溫和方法,確保製造業轉型過程「軟着陸」,避免社會出現混亂。中國城市化發展革命尚未成功,由製造業為民眾提供「入門階」這條方程式證明是成功的,中國政府深明「If it ant's broke, don't fix it」的道理,無理由此時做出過激決定。


過去幾年珠三角數以百計工廠倒閉,製造業面臨重重困境,我以第一身身份證明這是事實,但並不代表製造業走至末路。製造業現經歷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汰弱留強,經營難度越來越高,要「升呢」就要有實力和決心,無得靠「符碌」,只能靠最專注和最嚴密的管理。
國策不會跟製造業對着幹,中央以至各地方政府都不願見到製造業非正常地萎縮,但政府也不會像以前用紅地氈來歡迎廠商設廠。富士康事件後,廠家面對的新局面,是依然最挑剔的客戶、最困難的經營環境、越來越講法規的地方政府。在達爾文式Natural Selection發功之下,只有強者可生存。誰是強者?聘用八十萬工人的工廠就是強者。
傳媒針對富士康經營模式利潤微,相比蘋果等客戶是弱者,我認為這是謬誤。富士康是加工商,工作性質是從不同物料供應商採購物料,負責裝嵌,性質有如裝修判頭,工程可由判頭購買地板雲石廚櫃等,單價自然是較高,利潤率看似甚低。或者客戶可直接購買物料,判頭只賺取裝修費用,單價便大幅調低,利潤率立即提升。這些物料對富士康來說是「左手來右手去」,對實際盈利的意義不大。重點是富士康能提供的規模、質量、生產力,蘋果等客戶的加工商選擇其實不多,這些大品牌需要富士康的程度,不比富士康需要大品牌的程度為低。假如明日富士康宣布不跟蘋果做生意,世界將會亂一段長時間。
郭台銘今次受重創,但鬥心這麼強的人,跌低再起身這道反彈力大至難以想像。若投資者願意把理智和情感分開的話,便會見到富士康是製造業強者中的強者。我相信郭台銘從這事件汲取教訓後,富士康只會越做越好,投資者不妨在受情感打擊的股價低位購入。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