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一個人,有天因為骨痛或發燒等小病往見醫生,驗血後竟發現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極低,免疫球蛋白卻極高!這會是甚麼病?

一種名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疾病,正有以上典型徵狀,患者的骨頭會被侵蝕,形成一個又一個如打孔機造成的小孔;同時免疫力極低,最後會因各種併發症或造血功能完全受破壞而死亡。這種屬於血液腫瘤的奪命病症,每年約有二百多人受襲,可能需要換骨髓續命。

多得驗血過程簡化和普及,以下兩位個案主人翁才能及早發現患病,及時得到治療。

六十三歲的謝太,兩年前是因眼角膜受損求見眼科醫生時,醫生懷疑與感染有關而安排血液檢查,結果發現免疫球蛋白異常地高,轉介血液專科醫生跟進,結果發現她患上「多發性骨髓瘤」,需要接受化療。聽到「腫瘤」二字,當刻她才知道,她患上癌症!

晚期的骨髓瘤患者,異常的漿細胞沉澱於脊椎外圍(箭嘴),壓着神經中樞,會導致下身癱瘓。

梁憲孫教授指出,抽骨髓檢查,可見有大量異常漿細胞。

鑽入骨髓 大量繁殖

養和醫院內科部主任、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梁憲孫醫生說,每年約有一千二百人患上血液腫瘤,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其中一種,佔患者總數六分之一,患者大多為長者,但近年卻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的患者只二十餘歲。

骨髓瘤產生的過程是這樣的──

「人體的免疫系統當要對抗外來病毒時,淋巴細胞會成熟成為漿細胞(plasma cell),製造抗體。每顆漿細胞都不同,才能產生不同抗體對付不同細菌,如漿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出錯,有不正常的基因變化,大量產生一式一樣的漿細胞,就成為癌細胞。」梁教授說。

它與骨髓有關嗎?為何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梁教授解釋,正常情況下,漿細胞存在於淋巴結,成為癌細胞後喜歡走進骨髓內,因其環境較適合漿細胞生長,「骨髓內有一種IL6激素有助漿細胞生長,情況就如螞蟻走入有大量糧食的蟻窩一樣可以大量繁殖,故此病會影響骨骼。」

梁教授說,此病的成因不明,但一半患者是超過六十歲的長者。「老人免疫系統飽受風霜,只要其中一個漿細胞出錯,就有機會演變成骨髓瘤。」

骨髓瘤的徵狀非常多元化,「最常見的病徵是骨痛,惟老人骨痛好平常,故很容易被忽略;患者為何會骨痛?因為他們的骨頭會被這些壞細胞侵蝕,照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會見到骨骼有一個孔一個孔的。」梁教授說。

這些孔的特徵像用打孔機造成般,邊緣位清晰,有別於一般原發性骨癌的嚴重纖維化及鈣化。

骨髓瘤患者的尿液檢驗報告,顯示尿蛋白水平極高。

蛋白高企 免疫力低

第二個徵狀,是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會異常地高。「免疫球蛋白即抗體,正常的漿細胞成熟後變成不同抗體,骨髓瘤患者的漿細胞出現問題變成癌細胞後大量繁殖,故免疫球蛋白水平會很高;由於它們是同一個祖宗,故造出來的抗體是一式一樣的,所以量度免疫球蛋白可以及早得知病情。惟免疫球蛋白指數高企未必會有不適,很多時患者是因為其他問題求診驗血時得知。」梁教授說。

抽取骨髓檢查,是其中一個確認患上骨髓瘤的重要程序。

近年驗血過程簡化及普及,不少病症都是透過例行血液檢驗而發現的。

血液檢查顯示患者血液內有monoclonal protein,即單一相同的免疫球蛋白。

第三個徵狀,是患者抵抗力低,「因體內的不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高,免疫系統被壓抑,免疫力低,故容易有肺炎等感染。」

第四是骨髓造血功能受阻,因骨髓受大量漿細胞影響而無法正常造血,形成貧血,即血紅素、血小板和白血球處於低水平。低的程度,視乎早期或是後期,如屬後期可能會嚴重貧血。

第五個常見徵狀是血鈣水平高,這是由於骨骼被癌細胞侵蝕,鈣質從骨骼流出來進入血液,故有時長者暈倒送院,驗血後發現血鈣高企,就會懷疑可能是患上骨髓瘤。

另外還有其他徵狀如腎臟出現問題,驗小便後發現有蛋白尿,都是一個重要診斷指標。又或者是血沉澱指數高,亦是骨髓瘤的典型徵狀。

雖然病徵多樣化,但梁憲孫教授說此症不難診斷。像六十三歲的謝太,便是因為驗血時發現免疫球蛋白高企而轉介見梁教授,再照X光及抽骨髓檢查,很快確認患病,即時開始治療。

先控制 後移植

梁教授說,近年治療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藥物,包括類固醇及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控制至低水平,然後接受第二部分的骨髓移植手術,之後再進行第三部分的藥物治療,進一步將殘餘癌細胞殺死或壓抑至極低的水平,減低惡化的機會。

目前治療方案可將病情控制更長時間,但到底能否徹底治癒,屬未知之數。

雖然暫時未有百分百治癒之法,但謝太對治療卻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我之前用藥物控制,身體都未有甚麼不適,就算到換骨髓前因要注射較大劑量的化療藥殺癌細胞,雖然期間體質會較弱,不能外出,但我仍然有精神在家搓麻雀啊……」她說。

其實以六十三歲之齡進行骨髓移植手術,風險不低,幸謝太本身健康狀況良好,病情又屬早期,故適宜接受此手術。

梁教授說,骨髓移植分為「自體骨髓移植」及「異體骨髓移植」,治療骨髓瘤由於近親異體骨髓移植併發症機會高,故多採用自體骨髓。如患者較年輕,幸運地兄弟姊妹有適合骨髓,則可以用異體骨髓。較年長患者則多採用自體骨髓移植,一般年齡上限是六十五歲,因為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加上手術後要注射大劑量的化療藥,對長者亦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未必承受得住。

尚算健壯的謝太去年十二月進行自體骨髓移植及完成化療療程後康復進度理想,目前只需服用維他命、抗生素及鉀質補充劑。

另一位骨髓瘤患者是四十餘歲的林女士。「我是今年八月做年度身體檢查時,發現免疫球蛋白超高而發現患病……」

梁憲孫教授指出,血液腫瘤都是體內血細胞出問題,幸近年多了新藥,對治療大有幫助。

頭顱骨亦會被侵蝕,圖為由上而下的頭骨圖,見到有很多小孔。

另一側面圖,黑色小孔就是被侵蝕位置。

異常漿細胞會走入骨骼並進行侵犯,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孔。

養好身子 對抗病魔

林女士還有一個典型病徵,就是骨痛,但她長期在辦公室案頭工作,有腰痠背痛根本就是很平常的事,加上她本身熱愛運動,閒來經常打網球、游泳、健身室做鍛煉,所有對骨痛病徵完全不以為然。

「我的確骨痛了大半年,但不是很痛的感覺,只是……有點不舒服而已。」她說。她發現免疫球蛋白高企,數日內已轉介見梁教授,照磁力共振後,發現骨骼有孔,顯然已被變癌的漿細胞侵蝕,梁教授並評估過她的免疫球蛋白指數極高,認為癌細胞非常具侵略性,故立即安排進行化療。「目前我已打了三期化療針,尚欠一期才完成初步療程,到時如指數夠低,便可以進行自體骨髓移植。」她說。

林女士是個硬淨的人,雖然突然知道自己患癌,但及時得到醫治,對前景甚為樂觀。

「梁教授說,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不是百分百斷尾,但這是慢性病,只要控制得宜,未來說不定有新藥研發成功,我的病或有治癒的一天!」林女士說。

目前她正接受化療療程,因而不能外出以免有任何感染,但她仍然有精神在家遙距工作,又不會覺得太疲倦。「其實現在我的生活是比前健康,昔日沒十二時也不肯上牀睡,現在則早睡早起,晚上十點一定入眠,睡得好,精神好,養好身子之後才能承受骨髓移植手術及接受大劑量化療。」林女士說。

骨髓瘤多發生在長者身上,其中一個常見病徵是骨痛,長者要特別留意。

3種常見血液腫瘤

白血病(Leukaemia)

又稱血癌,或白血球過多症。很多人將之與血友病(Hemophilia)混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白血病每年約有三百個新症,患者部分是兒童及年輕人。

淋巴腫瘤(Lymphoma)

即淋巴癌,香港最常見癌症第九位,每年約有六百至七百個新症,即血液腫瘤患者總數一半以上。

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每年約二百個新症,患者大多是長者,但漸漸有年輕化之趨勢。

藥物治療

治療骨髓瘤主要先以藥物控制,將變異的漿細胞殺死。藥物主要分為類固醇、化療藥及一些針對性藥物。醫生針對病人情況而選擇用何種藥。

1. 化療藥Melphalan
2. 類固醇(常用Dexamethasone或Prednisolone),壓抑免疫系統,殺死漿細胞。
3. Thalidomide,調節免疫系統,對骨髓腫瘤相當有效,副作用有睏倦、便秘、手腳麻痹,但副作用相對地輕,老人都可以承受。屬舊一代藥物,售價較便宜。
4. Bortezomib,又名Velcade(Proteosone Inhibitor),類似標靶藥,針對細胞內的酵素,效用好,副作用是影響手腳神經線。
5. Lenalidomide,是Thalidomide的新一代藥物,不會影響神經線,故沒有手腳麻痹問題;惟會壓抑造血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