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17日

最近遇到熟朋友,他們報上以下兩種表情︰一是一臉無奈,嘆一口大氣說︰「頂住。」或是一臉狡猾,露出不太雪白的牙齒說︰「出面好多好世界。」他們的反應源自一件事,我跟郭台銘同樣在內地經營工廠。富士康事件之後,在內地經營工廠的環境變得愈來愈困難,只有少數廠商能夠做得成功,這是行內外的共識。我當前急務,是確保我公司是「少數」之一。

上星期我分析過關於內地製造業的經濟布局,結論是內地政府仍要依賴製造業來確保城市發展穩步前進,但深明製造業須逐步走向高產值產品。政府的態度猶如父母看着子女學行,明知他們跌倒會痛,也要讓他們從痛的滋味中學習。父母恍似袖手旁觀,其實是在掌握之內。
富士康事件把焦點放在內地勞工的一系列問題,投資者關心勞工成本勢將大幅上升,廠商難以招架。這點其實值得商榷,過去五年,廣東省政府每年至少一次調整最低工資,每年調整幅度一至兩成,但 09年例外,沒有調整,原因是金融海嘯。今年最低工資升幅逾兩成,包含了追加的成分。為了符合深圳政府要求,富士康今年須把工資提升至 1,100元人民幣;最近富士康宣布把工資升至 1,200元人民幣,很大程度是滿足政府要求。其後富士康宣布把部分員工的工資升至 2,000元人民幣,我有興趣了解細節。工資上升是廠商一直以來所面對的挑戰,過去一段時間,廠商以不同方法應對,所以單是工資這一項成本,應該難不倒身經百戰的廠商。
客戶要求廠商把產品售價不斷向下調,在這情況下,廠商要維持或提升利潤,方法是把物料、工資和其他成本下調;另一方法是提升生產力,這方法才是廠商最具威力的武器。日本野村證券發表報告,指 94年至 08年內地工資每年平均上升 13%,而工人生產力每年平均上升 21%;換句話說,工資表面在上升,但算入工人的生產力之後,工資其實在下跌。過去幾年,雖然工資不斷上升,但仍有廠商愈賺愈多錢,主要原因是廠商能夠提升生產力。
因此,工資不錯影響利潤,但廠商更須注意的是工人的生產力。我認為廠商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是生產力已不能抵銷成本上漲。過去一年,物料成本全線上升,以我經營的電子業為例,從最不起眼的一粒螺絲到 PCB到晶片,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一律上升,而且上升幅度不小。
經過金融海嘯洗禮,廠商領教過市場逆轉速度和幅度可以這麼驚人,今年初廠商見到訂單重返,但對擴充產能的反應是戰戰兢兢,寧願冒犯客戶,加價而做少一點。廠商學懂做大做強是虛榮,最緊要有錢賺。再者,從黑暗的日子中看到,在困境中所有人自己顧自己,長期伙伴關係拋諸腦後。因此廠商紛紛加價,供應鏈上各單位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最要命是最接近終端客戶的廠商,因為他們面對最強勁的對手。

 

我認為在這環境中決定廠商命運的因素,是 Pricing Power,即是把成本轉嫁到客戶的能力。廠商跟客戶在談判桌上拗手瓜,誰勝誰負,將決定廠商的利潤方向。富士康向蘋果加價,蘋果一是答應,一是拒絕;答應的話,蘋果的選擇一是減少自己的利潤,不過這可能性不大,一是把成本升幅轉嫁予消費者。富士康、蘋果、消費者哪一個手瓜較硬?
在勞工和物料成本齊齊上升的環境下,廠商以提升生產力一招來應付,我認為只有少數廠商能做到。大部分廠商要維持或提升利潤,只得加價一招。可是,又以電子業為例,加價是一件聞所未聞的事。
我做廠學識的第一個術語是 Cost Down,這詞語可當名詞和動詞,初時我覺得這詞語文法上有問題,後來發現英美客戶照用不誤,見面三句話之內必提及 Cost Down。 Cost Down是廠商的座右銘,是生存之道,是生活之意義所在。廠商此刻要做的,是提起勇氣,教曉英美客戶另一英文詞語—— Cost Up。客戶即時反應是以為廠商瘋了,假裝聽不到,但這是廠商說不的最後時刻。
我不管我的客戶當中有多少個看得懂中文,這篇文章我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下筆。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