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分拆 基金焗沽 造就散戶低吸機會

如果將80/20定律,套用在閱讀投資書上,80%有效的操作方法,藏於20%的書本中。一旦有幸找到這20%的好書,宜多加記取、運用,勝過狂睇新書,盲目求多。對自己而言,Joel Greenblatt多年前的一本小書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肯定在兩成有用書籍中,名列前茅。

Greenblatt精心鑽研的,是如何利用大型投資機構,被迫硬性跟隨規定,而非按基本因素,去作買賣決定,從而製造超值的投資對象。聽似複雜,實則不然。其中常用一招,是公司將業務分拆上市,而將股份派發予現時股東。

太古分拆太古地產上市後,太古地產初期股價低迷。圖為公司旗下物業太古廣場。

分拆業務提升估值

上市公司進行分拆,原因不一,但多數是綜合企業,內含互不相干的生意,希望斬件後,各門業務的估值,都能隨之提升。譬如和黃(0013),如果有人話自己識睇晒,一成機會他是天才,九成是吹水。任你點叻,都無可能港務又精、電訊又精、零售又精、能源又精。分析員只會集中自己熟悉的一、兩門,其餘便「參考」行家集體意見,稍為保守,打個折頭了事。你扣我又扣,估值自然偏向折讓。

分拆的好處,是識睇乜便睇乜、想揸乜便揸乜。例如美股McGraw-Hill(MHP),既持有評級機構標普、指數公司、財經資訊平台,又有出版業務等。如果成功分家,鍾情金融服務業者,只需將新派發的出版股,狠狠扔掉,便不用胡亂推敲,大學教科書前景如何、航空雜誌的讀者增減,也不用擔心這些「唔關事」部門,拖累主業的業績。

原有股東,求仁得仁,狠心分手,正是機會來源。除了主觀厭惡某一門業務,進而拋售外,大型基金因各式慣例,也會不問價斬纜:指數成分股,如果「生仔」,是不設世襲爵位,只可焗沽;主題、行業基金亦然。許多例子中,阿仔體積,只有阿媽十幾分之一。基金多不可揸細市值股,只會賣走,不會加碼;券商沒生意做,連派員跟進都慳番。所以上市初期,會有洶湧沽壓,近例有太古(0019)分拆太古地產(1972),上市之初,便先自行倒地,低見$17之下。這是因為盈富(2800)及恒指ETF,加上買開香港大股的基金,都會出貨。趁機買入,個零禮拜,已可以穩執一成有多。

理文手袋曾被冷落

但太古地產的市值,絕不可謂小,不少大行已隨之發布研究報告,股份也納入外地編制的指數,冷極有限。認識股份中,真正夠冷的例子,會是理文手袋(1488)。自己一直推介的理文化工(0746),原先業務是手袋,後來新增化工業務,規模漸比手袋更大。去年分拆手袋業務,派給股東。但原股東都是博化工多,雖然手袋歷史更久,業務穩定,但與同系化工、理文造紙(2314)相比,最少人注目。

乏人問津,流通性有限,大基金舊年見過鬼怕黑,不會過來搶埋一份,正好成為散戶據點。不是無限大的增長故事,但家族戰績顯赫,無端爆破機會極微,對保守型投資者,一年穩收高單位數股息,難度不大。

(本人客戶持有和黃(0013)、太古地產(1972)、理文化工(0746)、理文手袋(148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