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叮」,除了來自微波爐或電車外,原來偶爾在商場、街頭都可聽到,講的是叮叮糖的敲打聲。假日在新界街頭或於深水埗的商場內,都會聽到譚氏家族拿着鐵錘和鐵鏟在互相敲打,或是將脆脆的薑糖敲成小顆粒。薑糖帶點辛辣,入口亦覺堅硬,但放在口中「嗒」一陣,就是濃濃的父子情。 撰文:周雁秋 攝影:方偉堅、梁偉德、陳若冰、周雁秋
叮叮糖歷史逾百年
叮叮糖已有超過一百年歷史,舊香港隨處可見小販在街上「叮叮、叮叮」地打響敲糖果的器具來吸引途人,但現時買到的通常是已包裝好的糖粒,還加入了不同味道。不過,譚達明及其父譚伯就堅持將預先弄好的一大盤叮叮糖帶到商場或是街頭,當有客人時即叫即將糖敲成小塊,所發出的叮叮聲,遠遠亦能聽見。「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怕辣,所以叮叮糖的客人大部分是40歲開外。」譚師傅說。而據譚伯講,往時叮叮糖還會孭上樓賣。
賣糖曾可養妻活兒
現年40歲的譚師傅,從小就看着爺爺和父親弄薑糖,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亦繼承了這個「祖業」。「畢竟當時的我並不是讀書的材料,學一技傍身亦很平常,而且當時賣糖的收入比做普通工作為高,好像父親當年就可養活我們一家人,所以並冇想過入別的行業。」
譚師傅道。不過,現在他每月在商場租「車仔檔」的租金就要八千元,有時父親在街頭擺賣或會被捕及罰款,只賣叮叮糖未必能賺很多,所以十多年前他們亦開始賣龍鬚糖,商場的車仔檔更加要賣涼果及糯米糍幫補。
製作過程<br>譚師傅的叮叮糖製作過程不算很長很複雜,但就要很「落力」。叮叮糖的主要材料有:砂糖、粟膠、麥芽糖及薑。<br>先將薑榨成薑汁,薑蓉留下備用。
將粟膠、砂糖和薑汁放到大鍋煮成糖漿。糖漿開始滾起及變稠後,加入麥芽糖及薑蓉,再煮至130度左右。
糖漿倒在桌上放涼,要把握時間在糖不燙手時進行拉糖程序。
老父當興趣
雖然譚師傅在商場已有一個檔位,和弟弟輪流看管,偶爾亦會到學校、會所等表演一些傳統手藝,但每到假日,他總會和父親一起到元朗,或是大埔擺賣叮叮糖。
將糖不斷拉長,扭一下,再摺疊,令空氣打進糖內。來回拉數十次,就會令糖變成淺色。
把拉好的糖放進盤子待涼及變硬,賣時才加入芝麻、糖霜等。
譚師傅說:「以前我們一盤糖會弄一半薑味一半原味,但因為原味(即麥芽糖)太甜,不太多人喜歡。」
譚師傅說:「以前我也有在街上擺賣,只是被捉得太多,而且年輕檔主通常罰款較重;父親在街頭賣糖這麼多年,始終習慣街邊生活多些,賣糖當是舒展筋骨。」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父親年老,在街上擺賣較少被趕走,就算罰款亦較輕,所以就讓父親過點癮。「一般一盤糖4小時左右賣完,賣完便收工。」譚師傅說。
談到古今叮叮糖的分別,譚伯話以前啲糖薄啲,依家就大盤啲,連工具都要改良吓。
譚師傅形容,商場通常只做街坊熟客,但街頭擺賣就可做不同生客,人流亦明顯比商場多。
孫子會否接棒,現時仍言之尚早。
下一代又怎樣?
看着同行一個一個退休,或是轉成以批發形式出售叮叮糖,譚師傅亦形容,叮叮糖是一個「式微行業」。譚師傅有家室,他說子女還太年輕,等他們長大才讓他們選擇是否要入行學弄叮叮糖。「當然,最想他們讀書,做其他行業,始終這行太辛苦了。」
譚先生喜歡在街頭賣叮叮糖,奈何被捕一次罰款太貴。「一擺就拉,而且還罰$800,罰到冇心機,所以惟有選擇租車仔檔。」
小朋友:「都有食過其他,但呢檔味道好味啲。」
劉先生:「我住呢頭,見到就買,覺得好好食。」
周小姐:「平時一包包買嗰啲好假,呢度好食啲,感覺傳統啲。」
哪會收徒嗎?「我們譚家的技術不會外傳!」譚師傅堅決地說。不怕失傳嗎?「我會和我父親一樣,一直做下去,到子女長大了再算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