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個每逢中秋節,個個小朋友都拿着紙紮燈籠與三五知己落公園玩,點埋蠟燭好不熱鬧;時至今日,紙紮燈籠已被吹氣電燈籠取代,真正人手紮作燈籠買少見少。年逾90歲的紙紮師傅陳桂洲,仍以人手巧紮金魚燈籠、走馬燈,這保持傳統的堅持,在新舊交替迅速的香港可說是異數。


除了人手紮作金魚外,「秋記」亦有出售一些內地生產的機製金魚,雖然款式設計相似,但精緻程度卻遠不及手紮,唯一吸引是售價平,一百元有交易。

撰文:周仲明 攝影:方偉堅

電腦生產致沒落

入行逾70年的陳桂洲見證了香港紙紮業的興衰發展,一切要由他20歲入行時講起。陳桂洲:「當年廿歲仔,由內地來港投靠經營『秋記扎作』的舅父,為兩餐就自自然然入咗行,當年冇人會教你,只能夠自己偷師,慢慢研究怎樣削竹、畫圖、糊紙。戰後六十年代是香港紙紮業最興盛的日子,各種傳統祭祀儀式都需要大量紙紮品,每逢農曆新年、七姐、紅事白事都有大把工作排着隊等你做,甚至要叫齊仔女到店內幫手才應付到。


由陳桂洲巧手紮出來的金魚燈籠,可說是「秋記」的招牌商品,因應大細而售$400~$800不等,藝人郭富城前幾年逢中秋都會來買番條最大的金魚應節。


首先揀選出竹條,用竹刀削至粗幼適中。然後扭出適合的形狀,扭時要用陰力,否則就會扭斷,剪去竹條多餘部分,然後用漿糊固定。


鋪上紙或布,再以人手一筆一筆畫上花紋。

但隨着時代轉變,紙紮品需求大幅下降,當年喪禮需要大量精緻高級的紙紮品,而現時的人隨隨便便買一兩件就算數,加上內地機器生產的紙紮品售價平,甚麼紙紮電視、波鞋、遊戲機都是內地貨,用部電腦印個圖樣就可以大量生產;人手紮作既花時間又賣得貴,市場當然愈來愈細啦,所以我都決定不收徒弟,做完我一代就算啦。」


完成


「秋記扎作」戰前已在中環士丹頓街開業,近年才遷至伊利近街14號E地下,起初租舖時業主曾開價月租六萬元,但後來知道陳桂洲是舊街坊,才開了一個人情價。


陳桂洲雖已年逾90歲,但仍堅持每日由大圍的家到中環「秋記」開舖做生意。

得到遊客欣賞

隨着紙紮業的衰落,向「秋記」訂購祭祀紙紮品的客人無疑是減少了,但由於鄰近的蘇豪區發展成旅遊景點,反吸引了不少對傳統中國紙紮藝術有興趣的外國遊客。陳桂洲:「近年遊客生意確是做多了,不少遊客都喜歡買隻金魚做紀念。


近年印度商事每逢過印度新年時,都會託陳桂洲紮各款印度神像。


走馬燈亦是由人手巧紮,售價$300~$600,手工非常仔細,比內地生產的機製走馬燈精緻得多。


陳桂洲的兒子為表揚父親在紙紮界的成就,07年推出《扎作承•傳》一書,內有陳桂洲及其紙紮作品的詳細介紹。

較特別的是之前有個外國遊客因隻寵物臘腸狗病逝,就拜託我做一隻紙紮臘腸狗,我依着照片去試紮,紮到出來連個主人都話神似。除了遊客外,近年印度商事每逢過印度新年時,都會託我紮各款印度神像。


紙紮電視、波鞋、遊戲機都是內地貨,用部電腦印個圖樣就可以大量生產,選擇多售價平,難怪令人手紮作市場愈來愈窄。


陳桂洲早年紮作的「山大王」,高度接近12呎,相當巨型。

雖然對生意有幫助,但其實只是反映了整個紙紮業已沒落,懂得做這些另類紮作的師傅已愈來愈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