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又加、鹽又加……」昔日的名曲經已脫節,今時今日的實況是蒜頭、薯仔、辣椒都瘋狂加,百物騰貴,比歌神許冠傑當紅的八十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十月份的通脹數字高達四點四,創二十五個月來新高,發言人不諱言是大量熱錢流入農副產品炒作,令食品大幅漲價;香港食物主要由內地進口,自然難逃池魚之殃。
本刊透過多個渠道,揭露內地現時有超過七萬億元熱錢四處大炒特炒,小至薑蒜、大至國際原材料棉花,以及多種中藥材的價格都被舞高弄低,他們的托價手段更是層出不窮,除了操控貨源、造謠,還有「擠牙膏」式造市。
有學者警告,內地炒風已令商品價格嚴重泡沫化,預期半年後隨時爆煲,甚至觸發第二波金融海嘯。
內地現時有逾七萬億元流動資金四處尋求出路,是農副產品、棉花和多種藥材被炒高價格的主要原因。
1.食
「近期餸菜價格猛漲,肉類、海鮮、青菜等新鮮食品,分別加價一至三成;連蒜頭、薑、豆類等下價食材,也最少加價一成以上。」
在灣仔居住的主婦袁太埋怨,最近許多農副食品的價格急升,薯仔和黑豆最誇張,分別漲價兩倍半和四倍半,每月餸菜開支要多花逾三成。
習慣到出名便宜的旺角街市買餸的麥太亦說,感到食物的價錢愈來愈貴。
「每次會買夠兩、三日的餸菜,以前一百多元就夠,但現在乜都貴,要用近兩張紅底。」麥太一家四口加工人,每餐至少要三餸一湯。現在通脹殺到埋身,她惟有諗計慳錢。
「買新鮮雞要過百元一隻,會轉到街市買鹽焗雞,四十五元已搞掂,仔女唔識食,求其得啦。」麥太笑說。
炒家最近散播謠言,指韓國商人來華搶購辣椒,令其價格在兩個月內急升一倍。
有炒家早在兩三年前已大建凍倉,用來囤積蒜頭等農副產品,部署炒作。
李廣林:像炒細價股
新鮮食品儲存期短,易受氣候及季節性波動影響,一向是加價急先鋒;而蒜、薯仔等食材,因可長時間收藏,價格向來相對穩定,不過近月卻大幅波動;據香港主要食品入口商、有「糧油大王」之稱的李廣林解釋,全因內地人瘋狂炒作所致。
「內地炒家近年非常有部署地對農副產品進行囤積,早在兩、三年前便在各地大建凍倉,然後大量收購,待價而沽。」
麥太深感通脹殺埋身,盡量節省買餸菜開支,過往慣吃新鮮雞,如今改買平價鹽焗雞。
李廣林續說:「由於白米、鮮肉、蛋等主要食品的價格,受國家嚴格監控,炒家遂取易不取難,集中向副食品埋手,並專揀銷售量大,但價格容易操控的下價食材落注,就像香港一些投資者專炒細價股一樣。」
他以辣椒為例,雖不是必需品,但消耗量相當大,因而被炒家盯上,「據知他們早在辣椒成熟前的大半年,已向農民落訂,故得以用較低廉的價錢掃貨,有指他們現已囤積的辣椒多達一百萬噸,佔全國年總產量三成多。」
受食材大幅漲價影響,本港的餐廳食肆預料在元旦後全面調整價格。
壟斷貨源後,炒家想盡辦法扯高貨價。李廣林透露:「今年韓國因製造泡菜的主要材料大白菜失收,遂到中國收購,並一併買入不少辣椒,炒家立即散播韓國商人來華搶辣椒的消息,令價格在短短兩個月內急升一倍。」
類似的托價招數還應用在炒砂糖上,早前內地有一則消息,預測古巴甘蔗可能失收,經「有心人」大肆渲染後,砂糖價格被炒高六成半至十四元一公斤。
季節性因素也被炒家利用,如市民在冬季多用薑來燉煮食物、春秋兩季外省人多吃生蒜防流感,炒家都會預先操控貨源,從而牟取暴利。
李廣林直言,內地農副食品的炒風已達到前所未見的瘋狂程度,「每期入貨,價錢都比上一次貴十幾個價位,但因地理關係,進口外國貨會更貴,只好貴買貴賣,最終受苦又是一眾升斗市民。」
糧油大王李廣林指出,炒家把農副產品價格舞高弄低,已達瘋狂程度。
食肆加價百分五
香港食物大部分從內地入口,當地炒家翻雲覆雨,港人必定遭殃,需使用大量食材的餐廳食肆,更是叫苦不迭。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最近一個月整體食材價格飆升近七成半,商舖租金又持續高企,許多行家都經營困難,預期大部分食肆在元旦後要被迫調整價格,平均加幅百分之五,到時到茶餐廳吃一個客飯套餐,相信最少要多付兩元。」
食物銀行好難捱
通脹升溫,社福機構也受牽連,聖雅各福群會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旗下食物銀行正面臨極大營運困難。「聖雅各是非牟利機構,一向獲食物供應商給予折扣,但最近進口食品持續漲價,他們已表明快將加價,提醒我們提早入貨;可是我們的倉庫地方有限,且入貨太多要更多人手協助處理,實在進退兩難。」
吳雯賢續稱:「去年全港食物銀行數目增至六間,本可減輕我們壓力,但最低工資即將推行,相信不少中老年人會淪為失業人士,我們估計到時的求助個案會增加一至兩成,為此會方正努力尋求方法增加營運資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