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投訢,仔女最愛「借咗聾耳陳隻耳」,對父母說話充耳不聞,全無反應!

其實這不是笑話,如果兒女不是詐聽不見,而是真的有聽力問題,不但對學習造成障礙,更會嚴重影響成長。不想兒女經歷「聽不到的說話」,聽力測試愈早做愈好!及早發現,及早補救,是矯正聽力問題的至理名言!

調查發現,香港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一名患有不同程度的弱聽,他們的父母絕大部分聽力正常。如果能於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兒童聽力缺損造成的影響可以減至最低,甚或可挽救聽力,語言發展與一般聽力正常的孩子無異。

養和醫院聽力學顧問區建國博士說:「要早在嬰兒期就做聽力篩查,有四大原因,第一是避免聽覺被剝奪。」

兒童載上耳筒,聽到聲音後玩益智遊戲來測試聽力,兒童才會感到有趣。

區博士解釋,大腦聽覺神經需要刺激才會成長,刺激就是聲音。「過往以老鼠進行實驗,一組老鼠出生後用蠟封閉耳道,另一組不封閉耳道,兩組老鼠成長後,教牠們聽到聲音按掣,並有食物跌出來獎賞,耳朵曾被封蠟的一組教來教去都無法做到,相反沒放蠟的一組很快學懂,證明如嬰兒時期聽覺被剝奪,聽覺神經及大腦控制聽力部分沒有受刺激,正常聽力便無法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避免錯過嬰幼兒的塑造期。「我們稱為plasticity,即兒童大腦像塑膠一樣,具有塑造性,可以搓圓按扁。例如港童移民外國,長大後說話口音就是外國口音;相反如已成年才移民外國學新語言,由於大腦已失去塑造性,故無論怎樣學也不及兒童時期學習好。」所以區博士指出就算兒童聽力有缺損,能愈早教他說話,就能利用它的塑造性去搓圓按扁,學習事半功倍。

晞麟經常被媽媽投訴「借咗聾耳陳隻耳」,經測試後證實他只是「詐」聽不見。

聽力發展黃金期

「愈細做檢測,愈細發現,愈早糾正,語言回復能力便較強。一個三個月大嬰兒比對一個三歲大小童才發現聽力有問題而去補救,前者一定成績較佳。」他說。

第三個原因,是語言發展黃金期在一個月大至三歲之間,如錯過此黃金時期才學語言,效果相對較差。

第四,是聽力在前語言階段是必須的,「前語言階段即嬰幼童未說話的階段,這時候他們已在不斷接收,只是接收後未能表達出來而已。」區博士說,如前語言階段是沒有聽力,便無從接收,日後便無從透過語言,去將自己意思表達出來。「此謂有receptive能力,才能有expressive能力。」

嬰幼兒 兩次測試

正因為聽力對兒童成長十分重要,故政府提供免費聽力測試服務。「一般嬰孩在三個月大時可到母嬰健康院做健康普查,當中包括聽力測試。昔日儀器簡單,以打鼓、敲啷啷測試嬰兒聽力,現時母嬰健康院的測試儀器較先進,用耳聲發射測試,即用探管傳聲器放在耳道然後發出聲音,如聽覺細胞正常,就會產生耳聲回響。如果測試發覺沒有耳聲回響,嬰兒就要再接受進一步檢查。」區博士解釋。

近年普查推廣至政府醫院出生嬰兒,初生三日內會接受自動性腦幹聽力誘發測試,測試時嬰兒需要安靜或進入睡眠狀態。

初生嬰兒可透過腦幹聽力誘發測試,檢查聽力是否正常。

「如果不合格,就會進行客觀及診斷性的檢查,測試人員先為嬰兒頭部貼上電波感應器及戴上耳塞,嬰兒進入睡覺狀態後將聲音傳入耳道測試。腦幹電波其實是腦電波的一種,當有聲音進入時,第一個到達的位置就是耳蝸,再沿着聽覺神經上到腦幹,所以腦幹聽到,即是嬰兒聽到。」區博士解釋。

進行這測試時是否順利,視乎該嬰兒是否容易進入睡眠狀況,測試亦有技巧,例如請父母在測試前四小時不讓BB飲奶和睡覺,到測試前半小時才餵奶,這樣BB便很容易墮進夢鄉。如果仍不奏效,或BB本身較活躍,可能要服食鎮靜劑令他安心睡覺。「藥物一般很安全,父母毋須擔心。」區博士說。

六個月大至兩歲半兒童,可進行圖中的視覺強化聽力測試。

避免出現假陽性

為何一定要BB睡着才能測試?區說,「BB郁動時,身體會發出很多電波,儀器無法分得清到底是肌肉的電波,還是聽覺的電波。」

測試包括左右耳,逐個分貝試,每邊耳約需二十分鐘,全個過程大約需時四十分鐘。此測試亦可包括高、低頻。

篩查有時會出現「假陽性」結果,誤以為嬰兒聽覺有問題。區博士解釋,BB只得三日大時,很多時會被母親的胎水、耳朵的皮膚組織或耳垢塞住耳道,聽到的聲音會較弱,反射出來便較弱,因而出現假陽性結果。如屬這原因,稍後再檢查,耳垢、積水乾了,做測試便會及格。」

當嬰兒有三個月至六個月大時,可以做分散注意力的聽力測試(destraction test),即搖啷啷、敲鼓發出聲音,嬰幼童以眨眼和轉頭望向聲音發出處表示聽得見。惟此測試的缺點是只測到最好聽力的一隻耳,如其中一隻耳聽不到或較差,他們亦會有同樣反應。

到了六個月大至兩歲半,可以進行「視覺強化聽力測驗」(visual reinforcement listening test),幼童坐在喇叭前,聽到有聲音就轉頭望,這時儀器就會顯示卡通畫面,令兒童覺得有趣才肯繼續。不過這測試與上述測試一樣,只測到最好聽力的一隻耳。

遊戲聽力測試後的成績表。

遊戲聽力測試夠全面

到了兩歲半或以上,測試便可以更全面和更準確。這天,兩歲半的樂晞麟便到養和聽力中心做測試。

媽媽Mandy說,因工作關係,她們一家人去年移居汶萊,這段時間正是晞麟語言發展黃金期,囝囝是雙語兒童,做媽媽難免會憂心他掌握得不好,另一方面他在大約兩歲才開始說單字亦令她擔憂,「他有時又像借了聾耳陳隻耳,對我的呼喚,經常要很大聲才有反應,不禁懷疑這孩子是裝聾還是有真的聽力有問題?」在因利乘便下,她趁這次回港,帶晞麟做一次聽力測試。

晞麟進行的是「遊戲聽力測驗」,他戴上耳筒後,聲音從一邊耳筒發出,另一邊沒有聲音,區博士教他聽到聲音就砌積木,像玩遊戲一樣。不過要兒童進行這個測試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專注力低,對戴耳筒又非常抗拒,故一般需要頗長時間。

區博士說,並不是每名兒童都可以做遊戲聽力測試,一些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智力有問題兒童,或完全不懂表達的兒童,就只能靠客觀的聽力測試,即腦幹電波誘發聽力測試,去評估聽力。

如早期聽覺測試發現兒童有聽力缺損,是否可以早於嬰兒期便作出補救,或是待成長至一定年紀,再進行補救?

聾童植入這個人工耳蝸後,便能聽到聲音。

五個月大戴助聽器

「我們常說『早期篩選,早期康復』,故當然是愈早補救愈好。其實嬰兒時期已經可以佩戴助聽器。小小年紀便要戴助聽器,父母或許會覺得很難接受,但如不戴,聽力就空白,兒童的發展也受影響。所以一定要及早佩戴,及早令聽覺細胞、大腦聽力區得到適當刺激而發展起來,聽力才能補救,否則錯過了黃金期,日後便很難補救!」區博士語重心長地說。

例如他剛處理的一名五個月大男嬰,經兩次腦幹聽力測試都不及格,確認有聽力缺損問題,父母雖萬分不願意,最後還是接受給兒子配助聽器。

嬰幼童戴助聽器,初時會有不習慣,想盡辦法甩掉,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接受了助聽器是生活的一部分,便不再抗拒,有些孩子更會一起牀便叫媽媽給他戴助聽器。由於兒童不斷成長,耳道亦會改變,故倒模訂製的耳道式助聽器並不適合,應使用掛耳式助聽器。

經過一輪努力終完成初步測試的晞麟,並沒有發現聽力問題,而他經常扮聽不到母親說話,是一般幼童的正常現象,父母毋須擔心。

中耳積水致聾

區博士說,聲音先經耳道、中耳,再進入內耳,如中耳出現問題會引致失聽,故如發現兒童有聽力問題,在進行腦幹測試、遊戲測試時均要配合一個「中耳阻抗聽力測驗」,檢查耳膜或中耳是否正常。

「中耳積水是幼童常見問題,當中耳積水愈積愈多,令耳膜膨脹,嚴重的耳膜會爆;就算耳膜未穿,但耳水積在此,聲音進來時便弱了,這稱為傳導性失聽。」

圖為中耳積水情況。

兒童正進行中耳阻抗聽力測試。

聽力缺損高危族

兒童失聽分為「傳導性失聽」及「感音性失聽」,前者由中耳問題造成,後者則有以下高危因素:

‧耳聾家族史
‧母親懷孕時感染病毒,如德國麻疹。
‧曾用耳毒性藥物或受放射性治療
‧新生嬰兒頭頸和身體其他部分畸形
‧初生時黃疸素高
‧早產

「患有感音性失聽兒童,一般都是耳蝸內的毛細胞出現問題,小部分人是畸形耳蝸,以致無法正常接收聲音。耳蝸有『兩轉半』,如只得一轉或一轉半就屬畸形,毛細胞亦當然不足,又或者根本沒有毛細胞加上耳蝸畸形。」

不過區博士說,大部分患有感音性失聽的都是耳蝸正常,但毛細胞損壞。要確認耳蝸畸形,需要照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

‧出生時體重低於3.3磅
‧新生兒用過耳毒性藥物或化療
‧初生時曾患大腦麻痹
‧出生時缺氧
‧曾感染傳染病如腦膜炎、麻疹、腮腺炎等。

人工耳蝸挽回聽力

如兒童有嚴重聽力缺損,九十分貝以下都無法聽見的,可以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挽回聽力。「港大醫學院早於二十一年前開始做人工耳蝸手術,全球最年輕做人工耳蝸是六個月大,香港做人工耳蝸的平均歲數是歲半,主要是因為有些幼童患腦膜炎致失聽,耳蝸會很快骨化,故要及早進行手術。」區博士說。

人工耳蝸的原理是將電極放入耳蝸,當外面掛耳式語言處理器接收到聲音後,將聲音變做電流刺激聽覺神經,電波便能傳到大腦。人工耳蝸藏在頭骨內,故小朋友成長都不會影響藏在頭顱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