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流
金融是文化
2010年04月22日
黎智英 4月 8日在本刊專欄寫了《飲食是文化》,他寫:「廚師都要得到識飲識食的老饕憑着其直覺口味提點、批評、讚賞,才可以把食物的水準保持下來,不斷提升。沒有一群識飲識食食客的互動,廚師沒有跟傳統味覺的溝通。這種溝通不單純是味覺上的,還有是精神上,文化上的。」
這幾句話觸動了我的創意靈感,我應該跟黎智英合編一本書,他寫飲食,我寫金融,再找來思路相同的朋友寫建築、設計、音樂、電影等,中心概念是上海不能取代香港;不能取代的原因是,我再引用黎智英的文字:「在一個大城市,名菜館不單是一門生意而已,那更是個反映當地飲食文化的 Institution,標誌着整個城市的飲食文化。文化是修養,那不是單純用金錢,用廚藝便炮製得出來。」黎智英未嘗過上海的美食,但憑着文化這一點,他斷言上海的飲食水平,跟香港還有好一段距離。
三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在我有生之年,上海都不能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後來我把文章加以補充,寫了《香港溫布頓》這本書。三年來發生了很多事情,令我對三年前的預言更加堅定。我的論點跟黎智英這篇文章的論點其實沒兩樣,上海欠缺「香港溫布頓」的胸襟。上海吸引到的球手和觀眾,他們不理解文化的重要,即使擁有應有的修養,也被迫至靈魂不在,原因是欠缺高水平互動。上海停留在一個重外表階段,空有最美輪美奐的球場,但怎也不可能追上香港。
具體上,是什麼「胸襟」、什麼「互動」?我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話請投資 49元買本《香港溫布頓》。想慳回 49元也有辦法,因為提示在以上的文字找到:為什麼周遊列國的黎智英未能嘗過上海美食?
最近有一件事發生,我把這件事套入「香港溫布頓」思維框架,可解釋為什麼上海不能取代香港。這件事的主角是趙連海,他是內地毒奶粉事件受害者的父親,被當局以「尋釁滋事」罪名正式起訴,三月底被北京法院判處罪名成立,刑期估計是三年。我不清楚趙連海的「尋釁滋事」罪名實際是犯了什麼事,換着是我,假如有人蓄意用毒奶粉毒害我的兒子,我肯定會做出比「尋釁滋事」激烈百倍的行動。如陶傑說,每次聽到內地發生這類事情,我們只有「無言」。
我認識不少來自海外在香港工作的銀行家、律師、會計師,這些人或抱着過客,或落地生根的心態,共通點除了擁有豐富專業知識,大都還擁有一顆關懷的心,關懷自己的專業、公司、同事、朋友、身處的社會。只顧金錢、只顧眼前小小一塊的人,根本得不到同儕的認同,爬不上高位,沒有資格在「香港溫布頓」出賽。
這些外國人關心子女的教育,或會參與學校家長會的活動。這些外國人對本地同事的生活感好奇,找機會融入他們的生活。這些外國人想知道,本地同事活在怎樣的社會,他們怎看這個世界?當一個住在上海的外國人接觸到趙連海的新聞,他跟同事討論的時候,從表情有異的同事口中得到包含着「中國已經進步了很多」、「中國經濟崛起是不爭事實」等似是而非的答案,再追問也徒然。
香港人對趙連海這類新聞較有「經驗」,懂得「無言」,我相信內地人處於比「無言」更無言的層次。至於外國人會怎樣應對,經過一輪思想掙扎,最後他可能告訴自己,有飯就食,有嘢就做,不要多管閒事,這地方我是不會認識的。這次外國人會接受現實,最賺錢的生意都在上海,因此他會留在上海工作,但他的靈魂在哪裡?
互動? Thanks, but no thanks.
香港人到上海,感覺是「新、大、靚」——最新、最大、最靚的設計和建築都在上海。上海金融中心就是建在「新大靚」上,政策上得到中央全力支持,從表面看無懈可擊,想唔發都難。可是這競技場是由欠缺文化、靈魂不在的參賽者和觀眾組成,上海有能力追上香港,我仍然不相信。
外國人來香港探訪朋友,之後去山頂遊覽,感覺心曠神怡。不,香港空氣污染指數近危險水平,使他差點兒窒息。什麼能令外國人身心舒暢,是上山頂途經司徒拔道,見到七彩飄揚的法輪功橫額,他跟自己說,這才是我杯茶。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蔡東豪)
pf@nextmedia.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