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器官每日辛勤工作已夠勞累,最慘是悄悄長出瘜肉、腫瘤來,也可以無痛無癢,致未能及時對付。其中一種專攻擊胃腸道的腸胃基質腫瘤(GISTs),就可以長至十幾厘米也不引發絲毫痛楚。最危險的是它有機會屬惡性,癌細胞在不斷擴張勢力下可以奪命!

陳志偉醫生說,在胃腫瘤中,基質瘤也算常見。

六十歲的張女士因為愛吃的關係,身形略胖,五呎二吋的身高配上一百四十磅體重,行動起來不太敏捷,但她卻樂於做個開心快活胖人。「哪有瘦人是快樂的!如果要我這不能吃那不能吃,人瘦了但我不開心,倒不如讓我做個肥人咯!」她如是說。

然而,說到關注健康,她還是樂意去做檢查。去年底,她在兒女們的安排下做了生平第一次的體格健康檢查,發現樣樣指數都輕微超標,她知道是時候注意飲食。但這沒有令她擔心,因為另一項全身掃描檢查,發現胃內有不正常活動才驚動她的神經。

「我做了一個全身的正電子掃描,這是驗癌的,雖然我不認為我有癌,但我年紀都有咁上下,掃一次也無妨,怎料,就掃到我個胃有很大熱力,顯示有不正常細胞活動喎!」張女士說。

張女士胃內的不正常活動,到底是甚麼?醫生告訴她,有機會是癌細胞。

養和醫院外科中心副主任陳志偉醫生說,生長在胃部的腫瘤,有多種可能性,可以是胃癌、胃淋巴癌,均屬惡性;亦有機會是纖維瘤、神經瘤,又可能是平滑肌瘤或基質瘤,最後兩者在外貌上頗為相似,故昔日均當作是平滑肌瘤,至近年從病理中才發現兩者並不一樣,將基質瘤分割出來。

每一萬人 一個患上

「腸胃基質腫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亦可稱為『間質瘤』,雖然與平滑肌瘤一樣在腸胃的肌肉層生長出來,但它是由第十一條『c-kit proto-oncogene』基因突變而成,可以是良性,亦有機會是惡性。」陳志偉醫生說。

基質瘤雖然不常見,但也不算罕見,根據統計,每十萬人口中,每年約有十至二十宗個案,即每一萬人當中,就有一至二人患上。

但陳志偉醫生說,上述數字並不反映真實情況,因為很多時基質瘤難以被發現。「大多數患有基質瘤人士都沒有病徵,特別是體積細小的如只有幾厘米大,完全沒有引起任何不適,患者可能終身都不會發覺,故實際患者數字應比統計數字為高。沒有病徵的患者如何發現?好多時是因為其他腸胃道問題而照胃鏡時無意中發現;或有部分患者做電腦掃描,無意中掃到胃部有腫瘤。」陳醫生說。

那麼基質瘤可以長久潛藏在身,不引發任何疼痛嗎?陳醫生說,當腫瘤日漸長大時,患者可能有腸胃被頂住的不適感,求醫時醫生從臨牀檢查中,如腫瘤體積大,觸診時可以摸得到。

「一般如小於四厘米,都不會引起任何徵狀。有部分腫瘤會因為不斷長大,頂部因為血液供應不足而壞死,因而破裂,流血,在胃部出現潰瘍,病人或許會嘔血或屙黑屎,求醫時照胃鏡而發現腫瘤。」陳志偉醫生解釋。以養和腸胃科為例,每年都有不少腸胃基質瘤個案。

善惡界闊 化驗確認

雖然基質瘤外貌和生長形態與平滑肌瘤有點相似,但必須分辨清楚,因為體積小的平滑肌,大多屬良性,極少屬惡性;但基質瘤屬良性或是屬惡性的灰色地帶寬闊,故必須小心處理。

「基質瘤可以好良性亦可以好惡性,程度由0度至100度,中間有很多級別。有時從表徵難以判斷,必須切走送往化驗才能確定性質。」陳醫生說。

不過在檢查時,醫生可以從腫瘤的大小,初步判別它屬良性或惡性。「如體積超過五厘米,惡性機會便較高。如只得二至三厘米,則需要詳細化驗才知。如只得一至兩厘米大,則惡性機會較低,可以暫時採取觀察態度。」陳醫生說。

另外在檢查中如發現腫瘤具侵蝕性,伸展至附近組織,便有較大機會屬惡性。「對於體積介乎小與中之間的腫瘤,可以利用內鏡超聲波(EUS)檢視腫瘤從哪一層長出來,以及清楚掌握其具體形態,因為胃鏡可能只見到腫瘤的小部分,但其餘大部分向外生長,用內鏡超聲波便難逃法眼。」陳醫生解釋。

另外這種腫瘤生長的深度,會影響外科醫生判斷用哪一些切除方法最有效。「有些瘤生長在較淺層位置,較多向胃內凸出,就可以利用胃鏡在胃內切除;如較多生長在深層的,選用腹腔鏡切除會較適合。如腫瘤侵蝕強及有較大機會屬惡性的,採用開腹切除最實際,除視線無阻擋容易徹底清除,最重要是避免腫瘤爆破令癌細胞有機會走到體內其他位置。

另外手術前進行內鏡超聲波檢查,亦可以同時取出腫瘤細胞化驗,盡早檢視是否有癌變。

像六十歲的張女士,驗身時接受正電子掃描,發現胃部有不正常細胞活動,之後醫生再安排她接受電腦掃描檢查清楚,發現胃部有一個頗大的腫瘤向外生長,而胃內部只凸出小部分,故張女士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

分裂指數定善惡

雖然如此,但腫瘤亦已不小,惡性風險較大,故接手的陳志偉醫生安排張女士接受微創腹腔鏡手術,切走這個達六厘米的腫瘤。送往化驗後,病理報告確認它是一個基質瘤,到底屬良性或是惡性?則要看其顯示細胞分裂情況的「mitotic index」。

「如數值低,就屬低風險惡性腫瘤,如數值達到或高於5/50 HPF(high power field),惡性機會便屬高,病人手術後可能要接受進一步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陳醫生說。幸好張女士術後的化驗報告,顯示腫瘤的分裂指數低於1/10 HPF,惡性機會低,故她毋須再進行術後治療。

由於腫瘤的體積大小,只是其中一個顯示惡性的參考數據,對於一些體積在二厘米以上、五厘米以下,惡性風險有但不高的胃部腫瘤,醫生多會建議切除化驗。像八十歲的何先生,腫瘤雖然只有三厘米大,但醫生認為切除最安全。

「從胃鏡中見到腫瘤表面好平滑,但他是因為內出血求醫才發現這個腫瘤,既然這個腫已引發出血病徵,當然要切除。」陳醫生說。

由於何先生的腫瘤體積較小,平滑的外表顯示惡性機會不高,故採用微創手術切除,化驗後確認是良性基質瘤,分裂指數低於1/10 HPF,復發機會低,毋須再接受治療。雖然何先生已屆八十高齡,但由於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他住院四日後便康復出院。

切除後的腫瘤達六厘米長,經化驗後,屬良性瘤。

如腫瘤較細,惡性機會低,可採用微創手術切除。

在胃鏡中,可見腫瘤凸出來。

從正面橫切面看,清楚看見腫瘤體積頗大。

側面電腦掃描圖片中,可見腫瘤從胃壁長出來。

腸胃道基質瘤大多沒有病徵,很多時是做電腦掃描時無意中發現。

碩大巨瘤 蝕4/3胃

四十八歲的葉先生便沒那麼幸運,他四月因糞便呈黑色,俗稱「屙黑屎」而求醫,在胃鏡檢查下發現胃內有一個很大的腫瘤,之後再照電子掃描,發現該個達十七厘米長的胃腫瘤侵蝕至附近組織。這個碩大的巨瘤,陳醫生在臨牀檢查按壓腹部時已摸得到,而葉先生自己亦摸到,只是沒有及時求醫,直至病徵出現。

對於這個體積大又具侵蝕性的腫瘤,陳醫生認為惡性機會極高,故安排葉先生在短時間進行開腹手術,將腫瘤連同被侵蝕位置,大約四分之三個胃切除。經化驗後確認是GISTs,並且不幸屬惡性。「在顯微鏡下的細胞分裂指數是5/1 HPF,屬非常惡性!但慶幸淋巴未被侵蝕,即癌細胞只局限在該基質瘤。」

由於葉先生的胃基質瘤屬惡性,他的個案轉介至腫瘤科接受術後治療,服用藥物以減低日後復發機會。

相對何先生的出血瘤及葉先生的巨瘤,張女士算是十分幸運,不過這次入院經歷,令她突然驚醒,知道貪吃的性格必須改變,「我不知道肥胖會否令我容易生瘤,但丈夫就經常說我為食,而略肥的身軀有機會令我生瘤都不察覺,所以我今後會注重健康,吃少一點。」張女士說。

基質瘤基在哪?

 

胃部內,最內的是黏膜層細胞,然後是黏膜下層,是一層鬆弛的一些組織及血管,再外一層就是肌肉層。肌肉層亦分兩層,一是環形肌,一是直紋肌。在此肌肉層生長出來的腫瘤,就稱為平滑肌瘤,如有基因突變,便屬基質瘤。

梁惠棠醫生說,研究顯示手術後服用標靶藥,可以減低復發率。

標靶藥專殺基質惡瘤

基質瘤有不同程度的入侵性和擴散性而分為低或高風險,如屬後者,病人手術後需要服用藥物,為期一年。

養和綜合腫瘤中心副主任梁惠棠醫生說,病人術後服用的是一種口服化療標靶藥,稱為Imatinib。

「基質瘤有別於一般胃癌,其成因和基因突變有關,標靶藥Imatinib正是針對此種基因突變而設計出來的抗癌藥物。該藥物除對付基質瘤外,亦用於治療慢性白血病。」

梁醫生說,如病理報告顯示復發風險高,建議術後服此藥一年,可增加治癒率及減低復發率。如病理報告顯示腫瘤介乎良性及惡性之間,應如何判斷?

「除了mitotic index,其體積、有否侵蝕其他組織,如神經線、淋巴,都可以幫我們判斷。是否需要服用藥物,病理學家會與腫瘤科醫生商量,才作判斷。」

另外如病人遲發現、腫瘤太大未能即時進行手術切除,或年紀較大引致未能即時做根治性手術,都可以先服用此藥,待腫瘤縮細才以外科手術切除。

由於該藥毒性低,副作用少,故目前為常用藥物。

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紅疹、腹痛、作悶,只出現在少數病人身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