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期二的文章中,我曾談到新鴻基(16)和其他本地的發展商,現在也許是時候從一個用家和投資者的角度看看。
我對香港、澳洲和倫敦市場都很熟悉,而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我沒聽說過誰會因為長期持有自住物業而虧錢的。我反倒知道有人在購入物業作投資後,損失慘重。他們為了尋求快速獲利,往往將按揭比率提升到超過70%。
澳洲房價則已經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擔的水平,按揭比率高得驚人,我相信樓市快要崩盤了。如果你還持有澳元的話,損失也就更多了。倫敦就沒什麼好說了,現在它還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不過現在市場充斥著沒什麼道德的人。
財富的增加、人口的上升、收入的增長等等都是香港的大趨勢,也對樓價的長遠價值起一定影響。香港擁有以上提到的所有因素,不過它們的重要性似乎已在減少。
第二,由於大量資金流入本港,加上銀行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因此紛紛推出極低利率。現在按揭供款甚至比租樓還要便宜,因此又何不直接置業呢?
自從1983年和美元掛鈎後,港元一直在貶值,購買力已大不如前。我記得在港元宣佈掛鈎前一天我用6000元買了一個奧米加手錶,現在竟然賣78000元,升了超過12倍。
香港股市在十年來幾乎沒什變動,而投資者也難找到其他資金避難處。銀行利率只有少於1%,實際上它們的股票投資回報卻達到4%。
自從內地在1990年起經濟起飛後,不少內地人都帶著大量金錢到香港購入鑽石、珠寶、名牌衣服,當然還有本地的物業。
也許人們都應該放棄正在貶值的港元,轉持一些能維持購買能力的資產。
沒有這些周邊因素的話,樓價是不會一直飆升的,而剩下的都不過是簡單的供求法則,當然還有一些內地因素。
港鐵(66)有著獲利很高的壟斷生意,而且有政府這個股東撐腰,同時也會跟發展商洽談在地鐵上蓋建樓的事宜。港鐵只會選最便宜的發展商,然後攤分利潤。當樓價上升時,知道誰才是承受風險最低的受惠者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