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 好與壞,喜與悲!

在星期二的文章中,我曾談到新鴻基(16)和其他本地的發展商,現在也許是時候從一個用家和投資者的角度看看。

我對香港、澳洲和倫敦市場都很熟悉,而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我沒聽說過誰會因為長期持有自住物業而虧錢的。我反倒知道有人在購入物業作投資後,損失慘重。他們為了尋求快速獲利,往往將按揭比率提升到超過70%。

我的結論是,第一,只要你購入物業是為了自用的話,儘管是在高位買入,都是沒有問題的,前提是你要持有至少10年。第二,按揭比率不能超過70%。第三,收入至少達到供款額的兩倍。只要以上某個條件不符合的話,你都有可能會投資失利。

澳洲房價則已經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擔的水平,按揭比率高得驚人,我相信樓市快要崩盤了。如果你還持有澳元的話,損失也就更多了。倫敦就沒什麼好說了,現在它還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不過現在市場充斥著沒什麼道德的人。

不過在香港,情況似乎全然不同,但一些固有的價值還是難免受到挑戰。
 
香港樓價多年來都是難以承受的,平均樓價為人均年收入的50倍,而且施工素質低落,可用面積比宣稱的往往低了30%。除此以外,人們也無法獲得所謂的私人空間,物業設施也不怎麼樣,可是價格卻一直在上漲。

28年來,香港樓價只下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82至84年的時候,當時樓價跌了一半。第二次是在1997至2003年,當時樓價共跌了65%。那個時候有上萬人損失慘重,變成了負資產。不過後來樓市反彈,多得香港獨特的條件。

除了有內地買家支持樓價外,亦有一連串因素導致樓價的高企。

財富的增加、人口的上升、收入的增長等等都是香港的大趨勢,也對樓價的長遠價值起一定影響。香港擁有以上提到的所有因素,不過它們的重要性似乎已在減少。

還有一些跟香港息息相關的事物會讓樓價持續高企。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政府其實正受到8大發展商的擺佈,後者擁有很強的定價能力。現在政府拍賣地皮不算多,而其居者有其屋的措施方針也不甚明確。另外市區重建局也遲遲未能清拆舊樓,以建新的單位。

第二,由於大量資金流入本港,加上銀行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因此紛紛推出極低利率。現在按揭供款甚至比租樓還要便宜,因此又何不直接置業呢?

自從1983年和美元掛鈎後,港元一直在貶值,購買力已大不如前。我記得在港元宣佈掛鈎前一天我用6000元買了一個奧米加手錶,現在竟然賣78000元,升了超過12倍。

香港股市在十年來幾乎沒什變動,而投資者也難找到其他資金避難處。銀行利率只有少於1%,實際上它們的股票投資回報卻達到4%。

自從內地在1990年起經濟起飛後,不少內地人都帶著大量金錢到香港購入鑽石、珠寶、名牌衣服,當然還有本地的物業。

也許人們都應該放棄正在貶值的港元,轉持一些能維持購買能力的資產。

沒有這些周邊因素的話,樓價是不會一直飆升的,而剩下的都不過是簡單的供求法則,當然還有一些內地因素。

只要香港樓價繼續高企下去,下一次樓市崩盤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想先等樓價回跌然後才在低位買入物業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跟投機在物業上無兩樣。
 
如果你沒有物業的話,我推薦你購入地產股。它的回報合理,而且成本不高。它們會重估自己的投資組合,不過股票、發展中項目和土地除非都以成本價反映。這樣一來它們的資產淨值就會比市場預期的高。

港鐵(66)有著獲利很高的壟斷生意,而且有政府這個股東撐腰,同時也會跟發展商洽談在地鐵上蓋建樓的事宜。港鐵只會選最便宜的發展商,然後攤分利潤。當樓價上升時,知道誰才是承受風險最低的受惠者嗎?

實際上,擁有物業還會帶來不少隱藏的成本支出,包括印花稅、佣金、維修、裝飾、貶值等等。很多時候住客往往會不付錢就跑掉。因此藍籌股會一直存在,為的就是為股東帶來資本獲利,並且發花紅,這些都是為了為長遠而言,增加股東的利潤。
 
如果政府真的要打壓樓價的話,最終還是會被8大發展商取回主動。想要樓價下跌,光說是沒用的。

餘下的就請各位自己作決定吧。

Isaa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