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得最多的說話,是「香港好落後」,例如保育概念,英美甚至內地都大力發展「工業保育」( Industrial Heritage)。薄扶林村是港島市區內碩果僅存老村,原居民 Nigel:「我幾代都在這裏長大,我一直建議政府可以在這區發展一條文物徑。因薄扶林與牛奶公司淵源甚深,現村上仍留下許多遺蹟。香港有那條文物徑,行一個鐘可以逛十多個景點?」記者:何兆彬攝影:譚盈傑、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當年攞正牌賣鴉片 放大圖片
■七十年代,郵差陳銘強因工作常在薄扶林村出沒,以「駁相」方法拍下當年薄扶林全景!<br/>(相片提供:陳銘強)

■七十年代,郵差陳銘強因工作常在薄扶林村出沒,以「駁相」方法拍下當年薄扶林全景!(相片提供:陳銘強)

記者自小家住華富邨,與薄扶林是鄰居,但其實對此並不熟悉。大家從前都把它稱為「薄扶林木屋區」,其實不對, Nigel:「薄扶林村的多為石屋,這裏業權分散,部份有地契為祖屋,例如我太公那一代開始就在此居住;五十年代後很多外人遷入,各自霸塊地就起屋,所以另一部份為寮屋,他們並不擁有業權。」往村內行走一圈,發現越往山上去,越多寮屋,質素亦越參差,部份倚山而建,只以幾根大柱半吊在山上,水管在屋底穿梭,蔚為奇觀。「因為政府的寮屋條例規定,你當年用鐵皮砌,屋要重建也得用鐵皮,但係現在叫人怎住鐵皮屋呢?結果村民先用石屎建屋,再在外包以一層鐵皮,扮作鐵皮屋。」因為各自發展,村內的房屋每幢外形各異,結構材質也不同。村內多年來常傳言會被收購重建,但因為村民近半數都有業權,要收購也並不容易。村中的房屋有多種特色,例如二樓往往比地下面積大,「因為想要多些空間,村民建屋時就會用盡空間,把二樓向外凸出。」另外,不少天台都設有洗手盆,其中記者參觀了袁先生的居所,他的天台一半遮陰,「一半用來晾衫,一半可以燒烤。天台有洗手盆也是為了方便燒烤。」

放大圖片
■ Nigel的太公攞正牌賣鴉片!時為 1935年。

■ Nigel的太公攞正牌賣鴉片!時為 1935年。

講到薄扶林村的歷史,原來早於 1819年左右已有記載,比鴉片戰爭還早,因此有傳此村歷史達 200-300年,維基:「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亂時約有二千餘人從中國大陸避難到此,成為香港島的最早的原居民。」 Nigel問過村內老居民,查過不同的學者研究,此說未能確定,村中最老的居民「聾耳丁」更說,他父親當年是送孫中山到日本的船長,這有待考證。 Nigel給我看珍藏古物:「我的太公當年在此賣過鴉片,而且是攞正牌的!」記者細看,證書上的日期為 1935年,上面果然註明是 Appointed to sell prepared opium(委派他販賣準備好的鴉片)。 Nigel一家四代都在此居住。

放大圖片
■薄扶林村居民 Nigel Ko

■薄扶林村居民 Nigel Ko

放大圖片
■此相片攝於 1868年,當年主要建築群就是今日的薄扶林村大街。

■此相片攝於 1868年,當年主要建築群就是今日的薄扶林村大街。

 

餵牛草廬只剩一個 放大圖片
■驟眼看是鐵皮屋,看屋腳就知道是石屎!

■驟眼看是鐵皮屋,看屋腳就知道是石屎!

約 20年前,路經薄扶林都會見到山上有牛隻吃草散步,如此美景,恍如瑞士。當年牛奶公司位處於此,維基說:「牛奶公司創辦於 1886年,早期牛奶公司以 3萬港元在港島西區薄扶林建立牧場。」採訪期間,不少村民都表示當年在牛奶公司上班,而置富花園未建起時,本來就是牛奶公司的冰房。 97年,牛奶公司以 4,000萬美元出售 49%的股權給雀巢公司,本來位於薄扶林村對面的一幢幢廠房,如今部份變成了「中華廚藝學院」,伯大尼教堂則變身成演藝學院校園,外面的幾幢牛奶公司辦事處也成了演藝學院教室,「當年村內有不少法國神父在此養牛、在此傳教、替村民醫病,神父也以此作東南亞的大本營。」村上如今仍留有不少當年養牛遺蹟,「這些遺蹟從前稱 Relics(遺物)或 Remains,他們都保留得很好,例如山上的草廬,因為牛隻吃大量的草,草廬是用來儲存乾草的,本來山上有十多個,小時候連華富邨口都有,但現在發現只剩下一個!」剩下的草廬位於山上七層高的「牛奶公司職員宿舍」後,由於宿舍已被地產商購下,他擔心地產商一旦發展該地,會順道把惟一的草廬拆去!Nigel在村中長大,又修讀保育相關學位,心中有個目標:建議政府在此建一條文物徑,「伯大尼教堂那邊如今成了結婚照勝地,美不勝收,走過來有香港第一個水塘第一條水壩(薄扶林水塘),看草廬、看菜園、看村人拜祭的李靈仙子,看當年牛隻畜牧業怎樣運作,行一個鐘看這麼多東西,在香港往那裏找得到?」當然,村中的盛事還有一年一度的中秋舞火龍,今年會大搞!

放大圖片
■六角形牛房已改建為接待處。

■六角形牛房已改建為接待處。

放大圖片
■法國伯大尼教堂現租予演藝學院,當年《星願》在此拍攝。

■法國伯大尼教堂現租予演藝學院,當年《星願》在此拍攝。

放大圖片
■李靈仙子塔旁的石獅子,造型獨特。

■李靈仙子塔旁的石獅子,造型獨特。

放大圖片
■村內的李靈仙子塔,塔上有「民國丙辰冬」的字樣,亦即 1916年,故相信這個塔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村內的李靈仙子塔,塔上有「民國丙辰冬」的字樣,亦即 1916年,故相信這個塔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放大圖片
■村內典型的祖屋設計,平頂天台,一半遮陰晾衫,一半燒烤!

■村內典型的祖屋設計,平頂天台,一半遮陰晾衫,一半燒烤!

放大圖片
■村內建築,各適其適!

■村內建築,各適其適!

放大圖片
■村中遺下唯一的草廬。

■村中遺下唯一的草廬。

放大圖片
■「牛屎湖」從前用來存牛糞, Nigel說棄置太可惜,可以改建。

■「牛屎湖」從前用來存牛糞, Nigel說棄置太可惜,可以改建。

 

種菜賣茶 放大圖片
■種菜陳 Sir

■種菜陳 Sir

薄扶林不是菜園村,這裏沒有「一家人在此種種菜」那麼酣靜純潔,自得其樂。現在的薄扶林人半數在外打工。由於村落依山而建,十分參差,故平地少,種菜的人不多,當中最出名一個是陳 Sir。陳 Sir與太太本居於公屋,但 30多年前就喜愛種菜,退休後索性買了塊地,搬到這邊,以全有機方法天天在此種菜為樂,「我以黃豆+花生+牛骨粉作肥料,自種自吃,多了就送人。」他拿起一掇植物問記者,「這個是甚麼?它叫益母草, 50-60日就有收成,要快的話種白菜, 30日就有。紅蘿蔔要種 4個月。」武俠小說中,大俠與愛侶心目中,退出腥風血雨後過養雞種菜,這種神仙眷屬的日子,也不過如此。走過薄扶林村大街,街上的店舖有泰半老闆已退休,當中村民絡繹不絕的是「明記」茶檔。檔主盧女士 6歲就搬來村中居住,後來與先生頂了這檔生意來做,問她日子過得怎樣,她答:「本來就幾好,我哋都係想安居樂業啫。不過之前可能得罪了人,給人投訴食環署,說我這裏的建築不合格。其實這茶檔連上一手做了 50多年生意,你用新例去看,我們又怎能合格呢。」那上次怎樣呢?盧女士:「只好認罪了。」 Nigel:「你試試求情吧。」盧:「他們說本來也不會進村內查看,但有人投訴了。唉,求情也不知道有沒有用。」政府的機械性執法,擾民之處,莫過於此。

學者:內地大力發展「工業文化保育」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博士表示,「工業文化保育」這個概念在香港很新,「應該話,政府仲未有正式的政策去做。」這概念最初由台灣建築師登琨艷,在 97年把米廠變身成 Studio,之後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現在這政策在北京上海已開花結果,「這方面內地比香港先進很多!例如上海的 M50,由紡織廠變身成文化區、紅坊由鋼鐵廠變成文化展館、上海 1933由屠場變身私營場地!政府規定,改建後場地必須留有很大的公共空間,政府就毋須自己再建造。他們都規定只賣本地品牌,而非香港 Heritage 1881會販賣外國品牌。租金也有彈性,賺得多付得起就交多一點,否則可以按比例少交一點。」那麼薄扶林村文化徑有無得搞?「上海那些廠其實沒有特別歷史,但香港薄扶林與法國傳教士與牛奶的關係,點養牛、點建牛屎池做肥料,自給自足,都有故事,可以像考古一樣去做。可惜建文物徑沒有甚麼經濟效益,上海那些場地變身後,租金都很貴,很多品牌會租用使用。這方面,依我看,政府不會去做。」

放大圖片
■紅坊

■紅坊

放大圖片
■茶檔盧女士與丈夫

■茶檔盧女士與丈夫

 




■薄扶林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ylife 的頭像
    stacylife

    明星靚相大分享☆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