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懷舊,時裝耐不耐就翻開舊衣櫳,向××年代致敬。近年流行玩 Prosumer相機,玩黑角、黑白,即使不懂光圈快門也可拍出懷舊風。但仍有人堅持搬出百幾年前的風琴式木頭機,懶理影一張相花上半小時,工程浩大,依舊情有獨鍾,就是貪它有 feel。記者:黃潔蓮攝影:梁細權、部份相片由香港攝影節提供Model: Alia@Pure Models

獨愛大笨象相機 放大圖片
■平日外攝, Bobby會選較為「輕便」的四五機。<br/>(司馬十一攝)

■平日外攝, Bobby會選較為「輕便」的四五機。(司馬十一攝)

最初發明相機,是以光學成像,再投射去底片作紀錄。光圈與快門要互相配合,才能拍出一張好照片。拍好後,還要等冲曬,中間滿是期待。不過現在變了數碼世界,記憶卡取代菲林,連測光錶也不用了,多按幾張來測出正確曝光就可以。不過仍有攝影愛好者愛用傳統菲林機,而且是最元祖的風琴形菲林機。踏入沈嘉豪( Bobby)位於火炭的影樓,千呎單位內就放置了一部大型攝影機,佔去大部份空間。這台照相機是 Bobby三四年前從 eBay買回來的,當時只需千多港元,連同一組鏡頭,每支約數千港元,「其實投資金額不算太多,反而是我買了之後,價錢不斷升,升了四五倍呢!」不過買回來後, Bobby每次拍一張照片所需的時間卻加長。看着他像瞎子摸象般,伸手入去一個黑色的布製箱內,弄了差不多 10分鐘,才入了兩張 11× 14的菲林進菲林匣。然後將之插入風琴後的位置固定,移動整部相機來調校角度,最後換上合適鏡頭,移動風琴位以調校焦點,再進行測光,影好一張相,差不多要半小時。他解釋:「因為這些相機的感光較弱,曝光時間需要較長,所以 model每個動作都要好慢。」 Bobby不但會在影樓用這種風琴機影相,偶爾也會帶出街外攝,「今次就影較大片幅的 11× 14,如外景會拍 8× 10,我會先去睇場景,然後再帶相機去影,還要推車才可以,攀山涉水出外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 Bobby說他北京的朋友比他更瘋狂,試過跟他們由北京駕車去內蒙古影相,全程要十多個小時,中間會停下來吃吃東西拍拍照,有時甚至要換輪胎、要攀山,但過程全不覺辛苦,反而是種享受,「他們這群人有些是大老闆,不過體能很好,為何香港人做不到呢?」大抵香港的有錢人,只會駕靚車飲紅酒,哪來這份閒情逸致。

放大圖片
■攝於 1860-1864年間的跑馬地馬場,前身為黃泥涌村。

■攝於 1860-1864年間的跑馬地馬場,前身為黃泥涌村。

放大圖片
■十九世紀發明攝影術,每次出外拍攝都勞師動眾,抬&#30528;機器山長水遠去拍攝。

■十九世紀發明攝影術,每次出外拍攝都勞師動眾,抬着機器山長水遠去拍攝。

放大圖片
■影樓放得下一部風琴式的相機,伸縮風琴位是用來調校焦點。

■影樓放得下一部風琴式的相機,伸縮風琴位是用來調校焦點。

放大圖片
■&#20914;好後的菲林,較為淡,但曬好後效果卻很突出。

■冲好後的菲林,較為淡,但曬好後效果卻很突出。

 

昔日計人頭收費 放大圖片
■這個鏡頭是 Bobby從外國的拍賣網買回來,當初只需 500歐元,現已超過 3,000歐元。

■這個鏡頭是 Bobby從外國的拍賣網買回來,當初只需 500歐元,現已超過 3,000歐元。

Bobby身為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秘書,亦是今年的「香港攝影節」發起人之一,所以攝影節的重頭項目,就強調以「香港最早期照片」為開幕展覽。當年拍照就是用這些風琴式相機,因為這種大片幅的菲林,拍出來的層次感,是再先進的數碼相機也做不到的效果。數碼機風行的年代,將攝、冲、印的過程也簡化了。但很多時影了也不會印出來留底,只在電腦上觀看就算了。所以 Bobby說展出十九世紀的照片,珍貴在於當時有人有心留下香港的影像,全因這個小小漁港,當年是踏入東方世界的門檻。「當年影一張相以人頭計算,每人收費一兩元,可是很貴的啊!這個展覽,可令人反思現在影像得來那麼容易,相比起昔時確是天壤之別。而且從中可認識攝影的歷史,對各方面都有助益。我相信很多人會由此而想尋根,反而有興趣返轉頭想學攝影。」對於現在攝影師好像越來越不值錢, Bobby抱另一看法,他說越容易的越不要去做,越難就越去做,終可找出自己的一片天。「我並不排斥影數碼,攝影技術只是發展了百多年的時間,總會有新發展。要在這個範圍內玩得更專業,就要為自己找個定位。」

放大圖片
■相機過百年歷史,有些榫位已鬆掉,上好鏡頭後要用雪條棒固定。

■相機過百年歷史,有些榫位已鬆掉,上好鏡頭後要用雪條棒固定。

放大圖片
■整組相機最「電器化」的就是這個計時器,用於計算曝光時間。

■整組相機最「電器化」的就是這個計時器,用於計算曝光時間。

 

影冲過程: 放大圖片
1.要換菲林、&#20914;菲林不用黑房,可在這特製黑布箱內進行,全程靠摸。

1.要換菲林、冲菲林不用黑房,可在這特製黑布箱內進行,全程靠摸。

放大圖片
2.這個是菲林匣,每次只可入兩張菲林。

2.這個是菲林匣,每次只可入兩張菲林。

放大圖片
3.菲林匣須由頂部插入。

3.菲林匣須由頂部插入。

放大圖片
4.將菲林放入菲林筒內,也要放入黑布箱內進行,以防走光。

4.將菲林放入菲林筒內,也要放入黑布箱內進行,以防走光。

放大圖片
5.先用水預洗再&#20914;藥水,加穩定劑後再過水。

5.先用水預洗再冲藥水,加穩定劑後再過水。

放大圖片
6.再測好水溫約在 18℃至 20℃。

6.再測好水溫約在 18℃至 20℃。

放大圖片
7.藥水 Pyro屬毒藥,要小心!藥水與水的比例為 1:500。

7.藥水 Pyro屬毒藥,要小心!藥水與水的比例為 1:500。

放大圖片
8.&#20914;好的菲林要加清水&#20914;&#20094;淨,把菲林晾至自然風&#20094;即可曬相。

8.冲好的菲林要加清水冲乾淨,把菲林晾至自然風乾即可曬相。

放大圖片
9. Bobby以風琴機拍出來的照片,焦點在 Alia的右眼,其餘都是矇矓。

9. Bobby以風琴機拍出來的照片,焦點在 Alia的右眼,其餘都是矇矓。

 

影相佬掟落河

相機尺碼越出越細小,卡片型的、手機附帶的,人人袋中永遠有部細小的相機,方便隨時拿出來拍照,相比起百多年前在香港當攝影師幸福得多。香港攝影史學家黎健強表示,香港首間商業照相館約在 1847年成立,當時的外籍攝影師亦是旅行攝影師一族,他們開拓了一項新的業務,就是提供肖像拍攝服務之外,亦售賣中國和香港的景物照片。攝影業務為攝影師帶來可觀的利潤,單人照收費$8,相當於當時一般人一個月薪水,如果拍團體照則每人收費$2。那時聚集了一群攝影師在香港長期居留,不再是數星期的時間。不過對他們來說,當時出外拍攝往往會被古老人家認為是「吸去靈魂」的巫術,特別是新界原居民,有些攝影師甚至曾被當地人掟落河。此外,由於當時每次外攝都要攜帶大堆笨重器材,尤其相機以木頭製造,本身已很大部,還要拿着支架到處拍照,十分艱辛,所以外籍攝影師多會聘請本地人當挑夫。而香港首批本土攝影師,就是由這些挑夫偷師而來, 1858至 1875年間正是華人攝影師崛起的時期。香港歷史學者高添強說,百多年前攝影術剛引入香港時,室內光線不足,很多時攝影師都會在天台設影棚,利用自然光來彌補不足。不過受當時器材所限,攝影的時間相對較長,被攝者多會坐着,就算站着也會倚在高几旁,以免身體搖動,影響照片質素。難怪有說當年慈禧太后影一張相要影大半日,搞到發脾氣啦!亦可能因為等得太耐,所以被攝者都是木口木面不懂笑。直至 1906年閃光燈面世,才有所改變,至少真的可做到捕捉一剎那的表情,而不是等到僵硬的表情了。

放大圖片
■香港攝影史學家黎健強

■香港攝影史學家黎健強

放大圖片
■測光錶,現在已買少見少。

■測光錶,現在已買少見少。

放大圖片
■攝於 1870年,香港已是外國人經商必經之路,當時的光線不足,需曝光幾秒來拍,所以被攝者多有道具支撐身體。

■攝於 1870年,香港已是外國人經商必經之路,當時的光線不足,需曝光幾秒來拍,所以被攝者多有道具支撐身體。

放大圖片
■不同的鏡頭組合,製造不同效果。

■不同的鏡頭組合,製造不同效果。

 

攝影節覽盡老香港

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將於 11月 27日起舉辦首次「香港攝影節」,節目內容很豐富,有多項主題攝影展,亦有跳蚤市場賣攝影器材、研討會、講座、攝影比賽及工作坊等。重點推介其開幕展覽「香港最早期照片」,由法國學者 Regine Thieriez策展,展出世界各地收集回來十九世紀的香港面貌,盡覽香港如何由漁港變石屎森林。

日期: 11月 27日至 12月 27日 時間: 10am- 7pm 地點:中區警署建築群查詢: 2801 5311 網址:http://www.hkphotofest.org


■檢查焦點準確與否,就要用放大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