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人而言,成立於一八八四年的香港賽馬會,早已是我們生活的部分,原因不在於馬會為香港提供規範化的博彩服務,而是多年來馬會為香港所作出的貢獻。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賽馬機構之一,馬會不但令香港的賽馬運動於世界馬壇和體壇發光發亮,更以獨特的非牟利營運模式,將所得盈餘撥捐慈善,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捐款機構之一。
沼澤地變身國際馬場
香港賽馬活動的起源,可追溯到一八四○年代,當時的首任港督砵甸乍為了改善環境衞生,下令清理位於港島黃泥涌一帶蚊蟲為患、布滿病菌的沼澤,然後在這片荒地上興建馬場,引入英式的賽馬活動作為娛樂,將黃泥涌命名為快活谷,即今天的跑馬地。馬場於一八四六年落成,香港歷史上第一場賽馬便是在這裏上演,當時的港督戴維斯更於首日賽事中親自頒發第一項錦標——全權盃,場面非常熱鬧。
初期的賽馬活動每年只辦一次,賽事通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及後由於逐漸為人熟悉,吸引了不同階層人士到跑馬地馬場觀賞賽事,不論貧富、國籍,都可以參與賽馬娛樂。一八八四年,香港賽馬會成立,賽馬活動雖為業餘性質,但對港人而言,卻成為少數能夠讓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的社交活動之一,自此成為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跑馬地馬場成立初期,只有臨時竹棚看台供會員使用,其他市民只能登上馬場旁一座名為「大石鼓」的巨石,近距離觀賞賽事。隨着賽馬運動的發展,馬會於一九三一年在跑馬地馬場興建兩座三層高的堅固看台,其後漸次改建及擴建成現時可容納五萬多名觀眾的看台大樓。直到一九七一年,賽馬轉為職業性運動,廣為普及,備受大眾喜愛。隨着賽馬活動漸受歡迎,非法外圍投注亦相應增加,香港政府遂於一九七三年批准馬會開辦場外投注服務,以解決非法外圍投注問題,翌年馬會成立了首六家場外投注站,並開始接受電話投注。
每年十二月舉行的「國泰航空香港國際賽事」,是全球獎金最高的賽事之一,更被公認為世界草地錦標大賽。
一八九五年跑馬地馬場的面貌。
儘管跑馬地馬場幾經擴建,但還是不能滿足馬迷需要,於是馬會決定另找地方興建馬場,一九七○年代初,馬會獲准在新界沙田興建第二個馬場。沙田馬場發展至今,不但能容納八萬五千名觀眾,且匯聚頂級的馬場設施,包括一流的世界級跑道、世界首個配置開合式天幕的馬匹亮相圈,因而被譽為全球設備最完善的馬場之一。而香港的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盃」(「香港國際賽事」的前身)便是在一九八八年於沙田馬場舉行,經過多年發展,現時「香港國際賽事」亦已增加至四項錦標,包括同屬國際一級賽的香港盃、香港一哩錦標、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整項賽事更贏得「世界草地錦標大賽」美譽。賽事於每年的十二月中在沙田馬場舉行,由香港賽馬會舉辦,於二○○四年國泰航空更榮任首家贊助機構,故此亦命為「國泰航空香港國際賽事」,獎金合共高達六千二百萬港元,每年吸引很多海外馬匹和騎師參戰。
馬會一手包辦的奧運會馬術比賽場地和設施,由規劃、設計,以至建造完成只需約短短兩年的破紀錄時間,並獲多方面好評。
閃耀馬壇體壇
百多年來,賽馬運動在香港不斷發展,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當年更以一句「馬照跑、舞照跳」來形容九七回歸後的香港,足證賽馬運動早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馬會把多項賽事提升至成為國際一級賽事,不斷創造驕人紀錄,再加上馬會在發展賽馬及有關產品的工作表現,足令香港在世界馬壇享有頂尖的地位。十二億港元為是次比賽建造世界一流的馬術場地,成功打造香港成為「馬運之都」。
沙田馬場是二○○八年北京奧運會首個迎接奧運聖火的比賽場地。
全因馬會擁有亞洲區唯一獲國際馬術運動聯合會委任指定的確證分析化驗所,以及設備達世界先進水平的馬匹醫院,並且在馬匹護理和進出口安排方面具優良紀錄,這些皆令香港爭取成為奧運馬術協辦城市時,取得正面評價。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曾表示,「馬術在香港雖然並不如其他奧運項目般普及,但在海外卻是一項矚目的體育運動。馬會將全力協助,讓香港能把握這次機會,建立奧運城市形象,除了推動香港的馬術以至整體運動發展外,更令香港成為全球傳媒的採訪焦點,成為亞洲區必到的旅遊點。」北京奧組委亦肯定馬會協辦奧運馬術賽的貢獻,並授予馬會「北京二○○八年奧運會馬術比賽重要貢獻機構」的名銜。其後緊接北京二○○八年奧運會後的殘疾人奧運會,以及二○○九年東亞運動會,馬會亦全力支持,因此不管在馬術或體育方面,馬會都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全力支持慈善事業
一直以來,馬會與香港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許多香港人及訪港旅客必到的海洋公園,以及香港體育學院、香港科技大學等等,都是由馬會捐款興建的。
早在一九一五年開始,馬會已投入捐助社會公益事務。至五十年代,香港面對戰後重建、大量移民湧入等問題,促使馬會將慈善捐助工作納入業務範圍。一九五五年遂正式決定將每年的盈餘撥捐慈善公益計劃,更在一九五九年設立一家獨立的香港賽馬會(慈善)有限公司,專責管理捐款事務;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則於一九九三年成立,並繼承該公司的責任,處理馬會慈善基金的捐款事宜。
由於馬會是以非牟利模式營運,沒有股東,沒有分紅,所得盈餘均回饋於社會慈善項目。在過去十年,馬會每年平均撥捐約十億港元,並與政府、志願機構及慈善團體合作,資助數以百計的慈善及社區項目,涵蓋社會服務、醫藥衞生、教育培訓及康體文化四大範疇,惠及普羅大眾。
香港賽馬慈善信託基金推出的「香港賽馬會獎學金計劃」,每年提供獎學金名額予本港及內地學生修讀學位課程。
三間公眾騎術學校分別位於屯門、薄扶林及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為不同年齡人士提供多項課程和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學習騎馬、馬匹料理及馬術運動。
積極促進康體發展
多年來,馬會有份參與捐款資助興建的體育、康樂及文化設施可謂多不勝數。除了早期曾捐款興建維多利亞公園及內裏的一個奧運標準泳池外,不少公共休憩園地,如九龍公園和香港公園等均是由馬會斥資興建。於一九七七年開幕,以保育和教育為主題的香港海洋公園,最初亦是由馬會捐款興建,並由馬會管理,開幕首半年,海洋公園已經有超過一百三十一萬入場人次,是香港最為人熟悉的旅遊景點,直到一九八七年,由馬會撥款二億港元成立信託基金,海洋公園才脫離馬會獨立,成為非牟利機構。
為了促進本地體育事業發展,馬會在興建和提升體育設施,以及資助本地運動員接受培訓方面亦出力甚多。一九八二年落成的沙田銀禧體育中心,當年馬會亦有份資助興建。一九九一年,「銀禧」升格為香港體育學院,為運動員提供完善的訓練及培訓設施,協助他們在國際體壇爭取佳績。
此外,馬會一向支持香港的藝術及文化活動,每年都捐款資助香港藝術節,讓市民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表演。
在「國泰航空香港國際賽事2009」中由杜利萊策騎的「好爸爸」不負眾望,第三年勝出「國泰航空香港一哩錦標」。
惠澤社群延展愛心
近年,對於一些迫切的社會問題,馬會更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例如撥款成立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及「賽馬會和諧天地」防止家庭暴力服務中心、推動社會更新長者服務模式的「流金頌」、積極宣揚家庭和諧與關懷互愛的「愛+人」,以及致力培育香港年輕一代,鼓勵年輕人以積極態度面對挑戰的「共創成長路」等社區計劃。
在醫療服務方面,馬會多年來與政府和本地機構協力改善本港的醫療服務,撥款推動基本保健服務,改善醫療設施,為醫務人員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識及教學設施,以及進行多項研究計劃。例如於二○○三年沙士疫症後,捐款五億支持政府成立衞生防護中心。
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馬會為了讓年輕人有機會盡展潛能,積極贊助各項教育及培訓計劃,包括一九六○年成立香港賽馬會教育基金,至今給予十五萬名中四及中五學生提供助學金。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二年創校的香港科技大學,亦由馬會撥款興建。近年,馬會致力推行的教育計劃,是二○○六年開始的「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為期五年,捐款達一億五千四百萬港元,旨在幫助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童,例如讀寫障礙者,發揮潛能。
香港主權移交後,中央政府把一對大熊貓安安和佳佳送給香港作為禮物,馬會更撥款於海洋公園興建「香港賽馬會大熊貓園」。
馬不停蹄全為港人
馬會不但是香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每年繳付的直接及間接稅款約達一百三十億港元﹔而且馬會亦是香港最大僱主之一,成立至今估計曾聘用超過二十五萬人,為香港勞動市場提供大量直接及間接職位。現時馬會聘用的全職及兼職員工人數超過二萬六千名,惠及本港的飲食、旅遊、傳媒及運輸業等,由此衍生的間接就業機會亦多不勝數。去年,馬會更以「保職創職」為口號,在天水圍舉行大型招聘會,吸引逾萬名應徵者輪候。
而停辦了九年的馬會見習行政人員培訓計劃,亦於去年復辦,目的就是要吸納最優秀的年輕人加以培訓,讓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管理人員,與馬會並肩邁向更長遠的發展,同時致力為香港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對於復辦此計劃表示:「過去數年馬會各核心業務不斷高速發展,二○○三年推出足智彩、○八年啟用北京會所等等,再加上馬會在這十年間致力推動香港賽馬運動發展,銳意把香港國際賽事提升至成為國際一級賽事,過程中馬會均透過其他招聘方式羅致世界各地專才。及至近年,大部分發展計劃已相繼落實,故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吸納年輕優秀人才予以培訓,以配合馬會的長遠發展。」
在注重馬會的日常運作與未來發展的同時,馬會亦不忘關顧社區,例如把新建的電話投注暨義工及培訓中心選址天水圍,目的正是為偏遠地區的居民,提供多達二千五百個就業及培訓機會。此中心融合馬會過去致力為員工推行的「全人發展」計劃,令有志加入馬會,服務市民行列的人士,無論在身心、家庭關係、知識及技能都有所改善,鼓勵他們發揮助人自助的團結精神。
2009年4月香港賽馬會天水圍電話投注暨義工及培訓中心開幕典禮,為社會提供二千五百個就業機會。
馬會義工帶領一眾偏遠地區的青少年,穿梭不同古蹟徑認識不同社區。
義工服務展愛心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團體,馬會深信慈善之道由自身開始,所以大力支持員工參與義工及社會公益活動,因此在二○○五年,馬會義工隊CARE@hkjc正式成立,因應社會的需要,提供不同的義工服務。對象涵蓋社會各界有需要的人士,包括獨居和患病的長者、單親家庭兒童、殘障人士、青少年等。而針對服務對象的特別需要,義工隊還會構思別出心裁的服務行動,例如縫製百家被為獨居長者送暖、為智障人士美化家居、向單親家庭兒童分享閱讀的樂趣、帶領年輕人踏遍郊野綠林和古迹等。去年,香港首次舉辦的東亞運動會能夠順利圓滿落幕,亦要歸功於一群約六千多名「香港賽馬會2009東亞運動會義工計劃」的義工,因為他們的全情投入,才令運動會各項安排得以順利進行。
馬會於天水圍舉行招聘會面試當日,吸引逾萬名應徵者輪候爭取工作機會。
馬會125周年活動巡禮上,馬會義工隊員示範詠春大師葉準所設計的「香港得得得」運動十式。
馬會125周年
去年十一月正是馬會成立一百二十五周年的大日子,馬會更於二○○九至一○年度馬季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活動除了回顧過去多年來,馬會與香港互相緊扣、一起經歷的重要時刻外,還帶出馬會在未來的日子裏,將繼續與港人風雨同路,為社會各界提供適時的幫助。由現在至七月下旬,位於跑馬地馬場內的「香港賽馬博物館」設有「歲月印記——香港賽馬會125周年紀念展覽」,以介紹馬會自一八八四年成立以來,在賽馬運動以及慈善業務方面的發展及演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