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西灣事件由《南華早報》七月十六日首次報導,至政府八月六日刊憲,將魯連城打算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樂園的土地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歷時二十一日。這「勝利」不是必然,政府開始的時候態度強硬,稱這是私人土地,政府無權規管。隨即全城喚起響亮的正義聲音,政府急忙轉軚,終於做了一件對的事。

 
近年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保育敗仗,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大氣候中,大浪西灣事件有什麼不同之處?這二十一日裡不少人群起或各自做了許多事,這一戰無權無勢的市民在一邊,有權有勢的政府和地產霸權在另一邊,戰果出人意料,只能用美妙來形容。本書目的就是尋找這些美妙的故事。本文摘錄自剛出版的《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衞戰》(蔡東豪,嚴劍豪編著,上書局出版)。
大浪西灣事件「勝利」,本文我都加上括號,因為這不算是真正的勝利。政府不錯阻止了工程進行,但「發展審批地區圖」凍結期限是三年;還有,被毀的土地至今未還原,美麗沙灘隔籬是沙塵滾滾的爛地,從高處望,像是被削去了一塊的完美圖畫,何來勝利?


嚴劍豪的啟示是:「這最多是慘勝,我們清楚見到政府根本不想插手,卸得就卸,最後政府只是屈服於群眾力量。我領略到的是,很艱難才能推動政府去做事。」嚴劍豪的啟示其實頗悲觀,不可能每次都像大浪西灣事件,能夠吸引到這麼多人,不是每次都能聚集到八萬個民意代表。政府往往後知後覺,甚至知道假裝不覺,直至群情洶湧才醒覺事態嚴重,因此市民對政府的保育行動不能存厚望。
政府會否在大浪西灣事件之後,加緊修補郊野公園無王管地帶的漏洞,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我不看好,因為我覺得大浪西灣是一個例外,政府很快忘掉今次事件。政府不是有心跟市民對着幹,我相信政府內不乏有心人,當這些官員想幹一番事,卻遇上重重障礙,最終知難而退。新界土地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政府幾代官員全都束手無策,一聽到關於新界的土地問題就速速投降,這不單是邱騰華和林鄭月娥的錯,這是從港英政府至特區政府幾十年累積的錯。我看不到政府擁有足夠謀略和政治力量去衝破這些障礙。


然而即使大浪西灣事件是慘勝也非常重要,假如魯連城得逞,富豪圈子必定引起這問題:西貢海灘可起屋,我們何須老遠走去布吉島?所以若果大浪西灣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大浪西灣事件是慘勝也好,是暫時性也好,至少向富豪作明確警示:唔好搞郊野公園。
大浪西灣事件歷時二十一日,來得快去得也快,在香港這極速資訊城市,今日回想彷彿是遠古前的事情。我對政府在大浪西灣事件後會痛定思痛感悲觀,但我對市民勇敢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以不同渠道表達意見的風氣感樂觀。


我對新媒體的感覺是驚為天人,我終於明白為何中國和北韓禁止facebook運作。世界凡事講求架構,有規有矩,facebook這類新媒體一下子搗亂這些架構,人與人的關係變得開放和平等,權力不再由他人去賜予,命運由自己掌握,這對權力操控者是一種挑戰和衝擊。當然,我們也不可過分高估新媒體力量,假如大浪西灣事件得不到主流媒體的報導,事件很可能不了了之,但主流媒體在事件中焦點之一正是新媒體的力量。新媒體太重要,影響力太大,我會多花時間去了解,甚至參與新媒體發展。
我希望保育人士日後發起運動的時候,可參考本書內容,但不要寄望過高,因為你們沒有大浪西灣。我希望歷史不會忘記有七個人、八萬網民、七百萬人曾經為保護他們心愛的大浪西灣走在一起,做了一件美麗的事。我希望香港郊野公園可代代相傳,讓我們子孫使用和欣賞。推動美國國家公園最出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對國家公園的寄語是:「For the benefit and enjoyment of the people」,這句話刻在黃石公園北入口拱門上。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ac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